原文作者贾季平,事先未征得贾季平先生同意网上转载了此文,特此声明道歉。再次声明本文为南京贾季平先生原创,并发表于2004年南京晨报。转载请注明原作者贾季平
引言:
心理咨询专家的目标,不单纯为了那些连基本的、最低的适应状态都不能达到的心理不适应者,而且应该为构成某一特定社会集团的每一个人的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作出贡献[1]。这正是我为之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愿此文能唤起更多的人对目前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以及对当前中学教育现状的思考。这就是我写此文的目的。
摘要:
2004年9月30日?C11月17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仅南京当地的媒体就报道了11例中学生自杀事件。笔者对此做了较为详细的资料收集、归类整理;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从生理、心理、社会因素三方面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了中学生自杀 的诱发因素、关键因素、浅在根源及深层次根源。可以归纳为三点:1、违规施教及失误家教是诱发因素。2、个体的人格障碍导致认知的扭曲、社会适应不良,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负性支持、赏识教育、素质教育和挫折教育的疏漏是关键因素。3、教师、家长对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缺乏意识或了解是浅在根源,而深层次根源则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笔者还运用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用认知干预技术对当前人们对教育存在的非理性的认知,以及由此给中学生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作了一一剖析。着重强调改变对目前教育的非理性的认知是当务之急!只有认知的改变,才能推动教育的改革。只有应试教育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学生自杀事件频发的现象才能从源头上得于扼制。
正文: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仅南京当地的媒体就报道了11例中学生自杀事件。中学生自杀事件的增多,引起了我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强烈关注和对目前中学教育现状的深刻思考。
中学生自杀事件为何屡屡发生?根源何在?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何如此脆弱?症结在哪?应试教育如何向素质教育转变?有何良策?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对此能够做点什么?如何去做?这是我一段时期以来经常思考的一些问题。
笔者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中学生自杀的原因作出分析,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深入寻找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追根刨源,以达认知领悟。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强调,自我的发展围绕人的一生。他把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每一个阶段能否度过,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每个发展阶段存在着一种发展危机。顺利地度过危机是一种成功的解决,反之是一种不成功的解决。成功的解决危机有助于自我力量增强和对社会的适应良好,标志着生命周期阶段的前进;前一阶段危机的成功解决为以后的发展发挥良好的基础作用;成功的解决危机可形成相应的积极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不成功的解决会造成人格发展障碍,累积起来,将导致人格适应能力的丧失。各阶段与其相应的人格品质如下:
(1) 信任与不信任(0?C1.5岁)。母亲的关心、爱抚、适当的照顾,使他感受到世界的安全和可信任。这可以形成婴儿对他人信任的人格;反之,父母照顾不周,态度恶劣,婴儿形成对周围世界的不信任感,发展其不信任人格。这个阶段危机的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品质。
(2) 自主与羞怯(1.5?C3岁)。这个时期的儿童动作的发展,使其想自己动手做事,不受别人的约束。如果儿童用肢体支配外界事物的愿望予以满足,遂体会到自己的能力,养成自主性的人格。如果父母过分保护,事事代劳则儿童易产生缺乏自信的人格。这阶段危机的解决,会形成意志的品质;反之,则形成自我怀疑。
(3) 主动与内愧(3?C6岁)。父母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耐心听取并解答,对孩子的行为适当的鼓励和妥善处理,儿童的主动性、首创性可持续加强,不这样的话,儿童对所表示的厌恶、讽刺、消极适应,发展为被动内疚的人格。这个阶段危机的顺利解决,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品质,否则形成无价值感。
(4) 勤奋与自卑(6?C12岁)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获得成功,受到周围人的赞扬、鼓励,有助于养成进取与奋发的人格。这个阶段危机的顺利解决,会形成能力的品质。反之,屡遭失败,受到别人的指责、冷漠的对待,儿童会自视不如他人,发展为自卑的人格。这阶段的危机如果未能解决,就会形成无能感。
(5) 认同与角色混乱(12?C18岁)。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处于一种混乱之中。外界给他们提供各种锻炼的机会,有助于建立他们稳定的角色。反之,无法了解自己,控制自己、自我角色混淆并难以确立。这阶段危机的解决会形成忠诚的品质[2]。
??????
笔者在对“11”例的资料分析中发现,每一个体都有不同程度地或部分地存在着自我角色混淆、无能感、无价值感、自我怀疑和不信任感。由此可见,前一阶段的危机未能解决,必然要带至下一阶段,若在下一阶段仍未得到解决,势必会影响着下一阶段危机的解决,并造成危机的积压。而数个阶段危机的积压,又严重阻碍着人格的健康发展。人格发展障碍,又导致了认知的扭曲和社会适应的不良。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又是由社会环境因素所至。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而纵观“问题学生”(如:网瘾、早恋、逃学、自杀等)的产生,无不与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应试教育)的不成功以及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紧密相关。
至于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尚且不论前四个阶段,就从第五阶段说起吧。
此阶段(12?C18岁)的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一时期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
生理上有“成人感”,心理上却是半成人状态;言语上常有片面性、绝对性;行为上常有冲动性、爆发性和极端性;情绪方面既易喜又易悲,波动幅度大且难于自控。价值观虽在形成,但观念幼稚。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且对评价结果心理反应强烈;特别注重自己在同龄人或朋友中的地位;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接纳和尊重。一旦受挫,稚嫩的心理既敏感又脆弱,极易导致心理冲突的激化。此阶段又叫“心理断乳”期或“急风暴雨”期。
“急风暴雨”期身心的巨大变化,必然会带来心理上的问题。心理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情绪型。如压抑、郁闷、自责、负疚、后悔等。一般由内外环境变化而引起的消极情绪体验所致。二是需要型。如挫折感、孤寂感、剥夺感。一般由增长的物质与精神的需要不能满足或提供过剩所致。三是认识型。由家庭、学校、社会所灌输的价值观念不协调,以及在自我成长过程中新旧观念的不协调所致;表现为认识混乱、抵触,无所适从,逆反心理等[3]。
以上这些心理问题,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心理卫生知识的匮乏,只重视生理方面的健康,而学生的这些屡见不鲜的给他们的学习和社会适应带来不良影响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被老师和家长所忽略。
因此,面对“心理断乳”期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常常令老师和家长们头疼不已。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老师和家长缺乏对“心理断乳”期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特点的了解,或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问题所致。所以,在学生或孩子出现“问题”之时,不但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反而用评比“最差学生”、“回家反省”以及更为过激的言语和行为等错误做法去激化学生或孩子的心理冲突。可谓“无知者无畏”。当学生或孩子处在“失败”的沮丧之中,心理处于极度脆弱之时,他人(主要是老师或父母)任何不适当的言行,都将成为导火索,使之产生瞬时失常的举动,从而酿成悲剧。如“11”例中的句容二中的的那位女生小青、溧阳新昌中学的那位“三好学生”和旧县中学的小龙的跳楼就是最典型的事例。
从社会心理学方面来说,由于我国特殊国情所决定,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人们对教育在态度上早已形成内化,根深蒂固,不易改变。从而在教育观念上产生了思维定势。而思维定势又促成了人们的从众心理;后者反过来又在强化着前者;以至于人们很难能跳出思维定势和从众的“怪圈”来看“庐山真面目”。于是乎在看待教育问题时,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去年南京各大媒体对“县中模式”及“高考之痛”的热烈讨论中便可“略见一斑”。
在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从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老师及家长,几乎一致的认知是:评价一所学校和一个老师,更多的还是看重这所学校的“升学率”和他(她)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奖金、福利、评职、升迁都将与此挂钩,给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家长而言,“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仍是不变的“真理”。一方面,“分”决定着上怎样的学校,将来有怎样的前程;高分就能上好的学校,将来就会有好的前程(至于高分低能就另当别论了);一般来说,父母都会这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分”和父母口袋里的钱也是紧密相连的。就说中考吧,为争夺生源,有些学校对高分入学者给予了优厚的经济补偿,而对于那只差1分想入学者,就得交数万元之巨,这对于工薪阶层或下岗失业的父母而言,又是多少年的血汗。教育的投入已占普通家庭消费支出的第一位。由此看来,“分”是多么重要。也实在难怪老师或父母只盯着学生或孩子的学习成绩,唯“分”是图,甚至是一叶障目。究其原因:就是受从众心理及思维定势的影响。
在教师队伍中,诸如客观存在着的一些教师的心理问题,极少数教师的师德问题,以及由此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甚至是危害,未能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而由家长的心理问题所至的失误家教,更是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略。据统计,在我国失误家教归纳有八大类型,其中拔苗助长型、溺爱型及棍棒型占据前三位[4]。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的老师和父母,对学生或孩子内心的困惑、矛盾和痛苦能有几分理会?对孩子遭遇挫折或出现问题时又能给予怎样的引导?当敏儿(南京市六合区瓜埠镇中学初三女生)期中考试全班倒数第二,当李远(启东中学高三男生)月考时全班倒数第三,当周某同学被评为“最差学生”的数天时间里,程某同学被家长领“回家反省”之时,老师的违规施教和家长那失误的家教怎能不让人疾首痛心!
有句名言:赏识促进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可我们从老师和家长口中很少听到赏识和赞扬,更多听到的是批评和抱怨。“家长会”也常常变成了“批斗会”。只有在批评抱怨甚至是辱骂声中付出了惨痛的生命代价之后,才显出赏识教育、素质教育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然而,遗憾的是它却依然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我们的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家庭所疏漏。
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根本目的的教育,中学教育应该倡导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和任务,而不是以升学率为目的。
因此,中学教育,应该由“应试教育”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
笔者也是一位中学生的家长,对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有着切身的体会。尤其是在整理这“11例”资料的过程中,感触更深。有过扼腕伤感、思忖良久;也有过如鲠在喉、寝食难安!我也经常反问自己,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讨论教育问题,是否不够自知之明。但心理咨询师的社会责任感,使我一次次放下的笔又毅然拿起。
应试教育,选拔人才,优胜劣汰,符合自然法则。但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高考,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怎么看都类似一场“逃难”。“逃难”的场面人们是可以想象到的。我们都曾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如果说这部影片之所以震憾人心,是因为它揭示了人性中最为理性的一面: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弱者。然而,我们在这场类似的“逃难”中却看到了许多非理性的东西;看到的则是对“弱者”的漠视和鞭笞;令人心寒。
因此,笔者认为,看待应试教育,应有理性的思维。而理性的思维来源于正确的认知。因此,改变认知是当务之急,是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认知的改变,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认知的改变和教育的改革,两者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这就是目前应试教育改革艰难之所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试教育模式现已到了非“破冰”不可之时。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绝不是培养只会应付考试的“应试之才”,而是要交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如果说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考试又是为了更大的考试,那么除了让孩子倍感身心疲惫和失败感之外还能带来什么?孩子从学习的挫败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人生的价值,从而厌校、逃学、网瘾、早恋,甚至用生命来抗争,这难道还不可怕?
有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导致死亡;自杀已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1>。
25万相对于3000万,只是冰山一角,而“11例”更是冰山一角中的“一点”。我们不能仅看到“一点”,而漠视巨大的“冰山”的存在和危险。否则,“冰山沉船”则不是一艘“泰坦尼克号”的悲剧,而是整个民族的哀嚎。
令人欣慰的是:许多教育界及心理学界的有识之士正在做艰难的“破冰”之举。
1、上海敢为全国之先,在《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中加入了最引人注目的一项内容:“教师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 <2>。
2、为突出教育的探索性和引领性,上海将取消重点高中<3>。
3、浙江现有中考三年后取消。综合素质测评成高中招生首要依据<4>。
4、2004年10月28日,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中国心理学会副会长黄希庭就呼吁,应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制度,学校、社会形成相关的预案制度,预防青少年过激行为的发生<5>。
5、去年国家教委开创了教育史上的先河; 首次在全国高校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其目的就是对“问题学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6、2004年12月16日,在北京开幕的首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上,苏州市副市长、教育专家朱永新提出:教育应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目前的关键是将现在的“以考为本”改变为真正的“以人为本”。“虽然高考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如果高考再不改革我们的教育会出问题!”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无愧于“教育市长”的美称。在这次大会的开幕式上,朱永新提出了自己设计的高考改革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是实施分流分层招生,从而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智的选择。”另外,朱永新教授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他已把“取消文理分科,降低理科考试难度”这两条作为重要的提案之一<6>。
笔者建议:1、在初高中教师队伍中,应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制度和预案制度,对初中部的教师应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重视他(她)们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还要求其懂得并掌握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这一危险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可采取心理学专家集体授课的方式培训)。2、对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和师德有问题的老师,要定期给予心理疏导和师德教育。对心理问题和师德问题都较为严重者,即“问题老师”,在加强心理咨询和师德考查的同时,应考虑暂时调离教学岗位。3、抓紧落实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规范化的建设及专(兼)职人员的配备。4、对初中部的学生,尤其是对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问题学生”要建立相关的预案,适时给予心理疏导和更多的关怀与帮助。以减少或杜绝中学生自杀事件的悲剧重演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手机及微信18071122930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