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 > 厌学

跟同学关系不和睦导致的厌学心理咨询

时间:2025-03-25 17:23:04  来源:  作者: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来访者信息‌:
姓名:小安(化名) 性别:男 年龄:16岁 年级:高一
咨询形式:面询(3次)+ 视频咨询(2次) 咨询师:夏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一、主诉‌
小安由母亲陪同进入咨询室,身形消瘦,全程低头搓手指。母亲描述其近三个月出现强烈厌学情绪,多次以头痛、胃痛为由请假,拒绝参加班级活动,自称"像被罩在玻璃瓶里看世界"。
‌核心困扰‌:

社交孤立:"教室里没人真正听我说话,同学都是伪善的表演者"
自我否定:"我和别人之间有东非大裂谷,永远追不上"
创伤事件:初三运动会纪律失控事件引发强烈羞耻感("我吼得嗓子出血都没人理")
价值崩塌:"当好人只会被欺负,这世界没有值得信任的人"
‌二、咨询过程节选‌
‌第一次面询:沙盘中的裂谷‌
夏伟观察到小安对语言交流抵触,引导其进行沙盘治疗。小安用30分钟构建出以下场景:

中央摆放断裂的蓝色绸布(自喻"裂谷")
左侧密集排列穿校服的人偶背对中心
右侧单独放置戴班长臂章的人偶,脚下散落碎纸片
在裂谷边缘放置黑色栅栏,栅栏外摆放运动会模型
‌关键对话‌:
咨询师:"这个戴臂章的小人看起来很孤独?"
小安:(突然哽咽)"他以为自己是超人,其实连张纸都拦不住。"
咨询师:(轻触沙盘边缘)"如果给现在的他递件装备,会选什么?"
小安沉默5分钟后,将栅栏换成半透明薄膜,低声说:"至少...不用被碎纸片砸脸。"

‌干预技术‌:

沙盘意象转化技术
情感外化对话
安全边界的具象化重塑
‌第三次视频咨询:重访创伤现场‌
通过空椅子技术处理初三事件,小安再现当时场景时出现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降至94%)。夏伟引导进行着陆技术:
"感觉脚底与地板接触的温度,我们一起数瓷砖上的花纹..."
待平复后,邀请小安为"初三的自己"写信,信中涌现未表达的情绪:
"你拼命想守住纪律,因为那是你唯一能证明价值的方式对吗?当纸团飞过来的时候,其实最痛的是发现自己根本不被需要..."

‌认知重构‌:

识别核心信念:"我必须完美掌控一切才有价值"
揭露维持此信念的代价:用三年时间自我囚禁在"失败班长"的身份里
引导发现例外事件:"初二成功调解过同学矛盾"(曾被刻意遗忘的成功经验)
‌第五次家庭咨询‌
母亲透露教育模式:"从小告诉他要做榜样,考不上985人生就完了"。夏伟采用‌循环提问技术‌:
咨询师:"如果小安现在突然愿意上学,您觉得最先会发生什么变化?"
母亲:(愣住)"可能...会看到他久违的笑脸吧。"
小安突然抬头:"妈,我上次笑是什么时候?"
(长达2分钟的家庭沉默打破防御机制)

‌三、评估与诊断‌
‌社会适应障碍‌(DSM-5 309.0)
‌特定性社交焦虑‌(围绕权威身份受挫场景)
‌存在性空虚‌伴现实解体感
‌心理测评‌:

SCL-90:人际敏感4.2,抑郁3.8
房树人测验:多重封闭线条、人物无面部特征
‌四、咨询方案‌
‌叙事疗法‌:重构"班长"身份叙事,分离"角色"与"自我"
‌行为实验‌:设计渐进式社交接触(从每天向便利店店员说谢谢开始)
‌哀伤处理‌:为"理想的班级"举行告别仪式
‌家庭重塑‌:每周2小时"不评价时光",母亲学习非条件积极关注
‌五、咨询效果‌
第4周:主动加入学校天文社("看星星时裂谷好像变小了")
第6周:在咨询室怒摔抱枕大喊"去他的完美班长",完成情绪解冻
第8周:与初三时扔纸团的同学偶遇,能平静回应对方问候
结案前:恢复全日制上学,在沙盘中新增"裂谷上的绳桥"意象
‌六、案例总结‌
本案呈现典型‌青少年成就焦虑转化为存在危机‌的过程。运动会事件作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激活了长期积累的‌完美主义-羞耻感循环‌。通过:

将抽象痛苦具象化为可操作的沙盘元素
在安全情境中释放被压抑的攻击性
重构"帮助者"身份(从管理者转变为观察者)
最终帮助来访者完成从"我必须"到"我可以"的认知迁移,恢复心理弹性。
‌咨询师反思‌:
需警惕此类来访者的"高功能抑郁"特质,其表面合理化("世界虚伪")实际掩盖着深层情感需求。家庭教育中"精英人设"与真实自我的撕裂值得社会关注。

(案例已做伦理化处理,关键信息模糊化)

这个案例呈现了从症状外化到认知重塑的系统过程,强调在青少年咨询中:

身体记忆在创伤处理中的重要性
通过具象化技术突破情感隔离
家庭系统与个体心理的交互影响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