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
心理咨询
强迫症
抑郁症
社交恐惧症
焦虑症
神经症
照片
心理治疗
心理学
心理学家
爱情婚姻
精神分析
心语专栏
心理医生
咨询流程
咨询范围
咨费表
系统治疗
治疗反馈
心语心
心理咨询首页
|
心理咨询
|
性格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
心理案例
|
心理辅导
|
青春期
|
成功心理学
|
女性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咨询
|
大学生心理
|
容易生气
|
专题
当前位置:
心理咨询首页
>>
教育心理学
>>
怎样管教淘气不听话的孩子 (22)
微信及手机号18071122930 转载请注明华人心理咨询网
www.xlzxs.net
心理咨询邮箱362890071@qq.com 网络网上在线心理咨询QQ:362890071
的睡前争斗。花几分钟睡前分享的时间非常有助于消除这种烦恼。
当孩子们察觉到你急急忙忙想摆脱他们时,他们会觉得归属感受到了挫折。然后,他们就会通过要求喝水、要上厕所,或者哭着说自己害怕来做出失望行为。当他们感觉到你真的很享受和他们在一起待几分钟来分享一些事情时,他们就能体验到归属感,而不再需要做出不良行为。
让孩子说说这一天最伤心和最开心的事,非常有助于使孩子感到满足。一个附带的好处是,父母也很享受这样的时刻。分享意味着你也要说说自己这一天中最伤心和最开心的事。你要先听孩子说,然后你再说。把这种分享作为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情是最有效的。对孩子们来说,有人愿意花时间听他们倾诉、与他们分享自己的事情,就会产生一种归属感。这通常就足以让孩子满足地入睡了。
避免就餐时的争斗
就餐时间已经变成了一个战场,以至于你会想孩子宁愿挨饿也不吃饭。其实,他们不是宁愿挨饿,而是宁愿感受自己的力量也不吃饭。逼迫孩子们吃饭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没有阻挡住父母们的努力。很多时候,父母们以为自己成功了,却不过是让孩子再吐一次而已。
威廉姆太太早饭给四岁的女儿莎拉吃燕麦粥。莎拉不吃,妈妈怎么责骂都没用。威廉姆太太就把燕麦粥放进了冰箱,到了中午又拿出来让莎拉吃。莎拉还是不吃,于是威廉姆太太又把那碗燕麦粥拿出来当莎拉的晚饭。威廉姆太太是一位权威型的母亲,在许多方面都控制着莎拉。除了吃饭之外,莎拉不知道怎么去“赢”。这是她能够感觉到自己的独立和力量如此重要的一个方面,以至于她宁愿牺牲自己的身体。莎拉终于得了佝偻病。
威廉姆太太带莎拉去看医生,医生猜到了是怎么一回事。他是个很明智的人,忠告她说:“把有营养的食物放到桌上,你只管吃你的,别去打扰她!要么说说愉快的事,要么就什么也别说。”
威廉姆太太对出现这样的事感到很伤心。她在吃饭问题上紧盯莎拉不放的惟一原因是她爱莎拉,并且错误地认为唠叨是让孩子吃饭并保持健康的最好方法。就像用于今天的孩子们身上的很多种控制方法一样,这只会事与愿违,并且她得到的就是与自己想要的相反的结果。她接受了医生的忠告,停止了吃饭时的争执。莎拉虽然始终没能变成一个豪飧之人(她是一个骨骼小的孩子),但她吃的足以帮她战胜佝偻病并保持健康了。
和那些在1930年代大萧条时长大的人聊天很有趣。他们说,那时吃饭时的惟一问题是“够不够吃的?”没有人会在意是否有人不吃饭。那只意味着别人能多吃点儿。孩子们在那种环境下不会出现吃饭的问题。
让孩子参与
让孩子们参与是避免就餐时出现问题的最好的方法,要在家庭会议上用一些时间安排下一周的菜谱。
安吉一家发明了我们在第9章提到的“家庭晚餐计划活动”。他们全家人一起在一周的“家庭晚餐计划表”中每一天的栏目里填上谁做饭和做什么饭。这营造了一种合作的气氛。当他们每个人都参与制订计划时,孩子们就会更愿意吃别人选的菜,因为他们自己也选了一些。
安吉一家还一起去采买。他们把采购清单按商店分成几份,每个人负责不同的清单。孩子们在一起完成家务事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乐趣,还学到了许多采购知识。很容易明白,这样的家庭为什么不会在餐桌上发生 “战争”。孩子们受到的鼓励是把他们的“力量”用到贡献、合作和快乐相处上。
不介入孩子们之间的争端
让你的孩子们打架的最佳方法,就是你不断地介入孩子们之间的争端。父母们很难相信,孩子们打架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让父母介入。那些能对孩子们之间的争执置身事外的父母,都发现打架会大量减少。
大部分家长都很清楚孩子们以出生顺序为基础打架的标准模式。老大通常最容易被当成“坏蛋”,老小则往往是让妈妈介入后的最大受益者。因而,小的惹大的,这种招惹可以是任何事情,从对老大扮个鬼脸,到跑到老大的屋里捣乱。
当老大中了圈套,并且追赶老小的时候,老小就会高声尖叫,向妈妈抗议。妈妈就会过来责骂老大,介入争端。当老大想让妈妈相信是老小挑起的时,妈妈就会说:“我不管他做了什么。你是老大,你应该更懂事。”
如果妈妈能注意到老小脸上得意的表情,她就能够对这种行为的目的(错误目的)有更多的领悟。妈妈是在协助孩子们把打架作为寻求关注、权力或报复的方式。她强化了孩子们对于如何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信念。
瑞德太太决定对孩子之间的争端置身事外。她选了一个没有冲突的时候,向孩子们解释,她真的不喜欢介入他们的争端,并且从现在开始,她确信孩子们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一次家庭会议上,他们讨论了“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见第12章)。
第二天,瑞德太太下楼时,碰巧看见7岁的特洛伊正在用一把玩具枪打5岁的萧恩的头。她觉得这件事不能不管,便冲过去阻止他们。突然,她想起刚才萧恩被打了一下的时候,只是躺到了床上,轻轻地责怪了一句“打疼我了”。然后,萧恩看见了妈妈,就抗议着大哭起来。瑞德太太认识到,自己又陷进去了,赶紧转身离开并进了卫生间,把门锁上了。两个孩子跟着她到卫生间门口,并开始拍门,都想告诉妈妈自己认为的事情的经过。
当瑞德太太坐在卫生间里,听着小哥俩砰砰地拍门并争辩是谁惹起事端的时候,她想,德雷克斯瞎说八道!这根本不管用!然而,她不得不多忍耐一会儿,因为她要向家长学习小组报告结果。这两个孩子不久就停止了拍门,并走开了。
瑞德太太坚持不再介入孩子们的争端,不管他们什么时候来找她告状,她总是告诉他们:“我相信你们能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全家人坚持在家庭会议上讨论可行的解决办法,所以,孩子们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
大约一个月以后,瑞德太太有一次无意中听到她4岁的女儿珂琳对特洛伊说:“我要去告诉妈妈。”时,特洛伊回答,“她只会告诉你,自己解决问题。”(珂琳一定是知道了特洛伊说得没错,因为她没有来找妈妈。)瑞德太太知道了这个方法真的有效。
瑞德太太告诉大家,她的孩子们打架的次数减少了大约75%。剩下的25%和过去相比也温和多了,解决的更快了。
在有些情况下,要对孩子们打架置身事外会有困难或者不可取:
有些大人发现几乎不可能对孩子们打架漠不关心,尽管他们想相信这是最好的做法。
当孩子太小时,他们可能会对彼此造成严重的伤害,比如两岁的孩子用玩具消防车去砸6个月大的小宝宝的头。(许多大人以此为借口,介入大孩子们之间的打架。)如果大孩子真的想给彼此造成伤害,他们会在大人不在的时候打架。对于大孩子,大人大可不必充当保护神的角色,除非他们想一天24小时都这样。
老师们要为学生的安全负责,不能对学生们打架袖手旁观。
有些家长不相信孩子们打架最主要是为了从父母那里得到救助。他们争辩说,他们的孩子在他们不在场的时候也照样打架。我总是会问:“你不在怎么能知道他们打架了?”
他们会不好意思地笑笑,并承认:“因为他们会确保让我知道。他们常常在我一下班就在门口向我告状。有时候,他们会在我上班时给我打电话,让我介入。我现在看出来了,他们是想让我成为对另一方的法官、陪审员和执法官。”
如果你不能忍受置身事外,并且决定介入孩子们的打架,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孩子们处境相同”。不要偏袒一方或试图确定是谁的错。很可能你根本无法判明,因为你不可能看到所有的事情。“正确”永远是一个观点问题。在你看来的“正确”,至少从一个孩子的角度上来看肯定就是不公平。如果你觉得必须介入以阻止打架,就一定不要成为法官、陪审员和执法官。你必须一碗水端平,要同样对待每一个孩子。
汉密尔顿太太注意到了两岁的玛瑞莲打八个月大的萨丽。尽管汉密尔顿太太觉得萨丽没有做任何事招惹玛瑞莲,但她还是要让两个孩子“处境相同”。她先抱起小萨丽,把她放进婴儿床里,对她说:“当你准备好不再打架时,我们就抱你出来。”然后,她把玛瑞莲带进她的房间,对她说:“等你不再打架时,就出来告诉我,我们一起去抱宝宝。”
一眼看上去,这样做似乎很可笑。为什么要因为打架把小宝宝放进婴床里呢?她只是无辜地坐在那儿,而且她根本听不懂妈妈的告诫。很多人猜测,同等对待两个小姐妹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让姐姐觉得错的总是自己。实际上,同等对待对两个孩子都有好处。当你站在你“认为”是受害者的孩子一边时,你就是在训练这个孩子的受害者心理。当你总是“欺压”你“认为”是惹祸的一方时,你就是在训练这个孩子的“欺压”心理。
我们无法确定萨丽是否惹了玛瑞莲(不管无意还是有意)。如果是萨丽惹了玛瑞莲,斥责玛瑞莲不只是不公平,还会教给萨丽一个让妈妈站在自己一边的好办法。这样就把事情变成了一个“受害者”心理的培训。如果萨丽没有惹玛瑞莲,斥责玛瑞莲(因为她大些)会让萨丽学会通过招惹玛瑞莲来获得妈妈的特别关注。玛瑞莲则可能会形成一个错误观念,觉得自己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自己是个“坏”孩子。
有人还是认为,把一个没做任何错事的小宝宝放进婴儿床里没有任何意义。关键不在于谁做了什么,而在于要同样地对待两个孩子,这样才不会让一个孩子形成“受害者”心理,另一个也不会形成“欺压”心理。更何况,小宝宝并不介意你把她放进婴儿床里待一会儿。重要的是你的姿态。
另外一个“让孩子们处境相同”的办法是给双方同样的选择。“你们要么停止打架,要么到外面去解决战斗。”或者“你们愿意各自去自己的房间,等你们觉得不会打了再出来?还是想一起到一个房间里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俩愿意都坐到妈妈腿上来,等到你们觉得不想打架吗?”随你怎么做或怎么说,只要你觉得舒服就行,而且,只要能同等地对待双方就行。
我知道还会有人反对。那要真的是大的无缘无故打了小的呢?大的难道不该受到惩罚吗?小的难道不该得到安慰吗?
既然你已经把这本书读到了这儿,你应该知道惩罚是绝对不可取的。惩罚是给孩子一个非常荒谬的示范:“我打你,就是要教你不许打人。”
我建议你先安慰大的,然后让大的和你一起去安慰小的。再次重申,这并不是对大的“挑起事端”的奖励。明确的是,大的孩子因为某些原因而感到了挫折。也许这个孩子觉得小宝宝把自己赶下了“掌上明珠”的位置;或者他相信你更爱小宝宝。原因在这里并不重要。(但处理孩子行为背后的观念很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孩子们何时感到了失望并需要我们的鼓励。
鼓励可以像这样:“宝宝,我能看到你在生气。”(证实孩子的感受就是很大的鼓励。)“妈妈抱抱你好不好?”你能想象得到,当孩子得到的是爱和理解,而不是惩罚和蔑视时,会多么惊讶吗?在孩子的感觉好转之后,你可以说:“你愿意去帮助你的小妹妹感觉好起来吗?你想先给她个拥抱,还是想让我先抱?”你能明白这样的姿态会鼓励孩子友爱、和平的行为吗?
假设这个大孩子因为太生气而不愿意拥抱你,或不愿意拥抱妹妹。你仍然要做出姿态,然后说:“我能明白你现在还没有准备好。我要去安慰你妹妹。等你准备好了,你可以过来帮我。”在你花这点儿时间安慰大孩子的时候,小宝宝不会遭受多大的痛苦——而且你会避免滋长孩子的“受害者心理”:“让妈妈特别关照我的方法就是去惹我姐姐。”
如果你在用心听这些方式,你就应该已经抓住要点了: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什么对你最有帮助?什么最能让你学到东西?而且,别忘了运用你的幽默感。
有个爸爸在孩子打架时会把大拇指伸到孩子面前,并且说:“我是CBC电视台的记者。请问哪一位愿意先到我的麦克风前面来说说对这件事情的见解?”有时候,孩子就会笑起来,有时候他们会轮流说自己的看法。等双方都说完后,爸爸会转身对假想的观众说,“好了,朋友们。现场情况播报完毕。要想知道这些聪明的孩子们怎么解决问题,请在明天接着收看。&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薄
腾讯微薄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搜狐微博
天涯社区
猫扑推客
MSN
和讯
网易微博
百度空间
新浪博客
Myspace
谷歌
复制网址
更多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手机及微信18071122930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微信及手机号18071122930
【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
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
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xlzxs.net/xinlizixun/xinli_9998.html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22]
[
23
] [
24
] [
25
] [
26
]
心理辅导电话02784530206微信及手机号18071122930 心理咨询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各类心理障碍电话心理辅导及心理疾病的网络心理咨询
网上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在线联系方式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手机及微信号18071122930
【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
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
心理咨询电话:02784530206
最新心理咨询
怎样管教淘气不听话的孩子
孩子不爱写作业怎么办
孩子总是做错事情怎么办
孩子犯错不批评和指责孩子
陪伴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
多抽时间陪孩子长大
不好好写作业学习不好
喜欢包办代替孩子做决定...
孩子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
激发孩子嫉妒心理独占和...
热点心理咨询
紧张不放松的爱身体也会...
孩子总是惹我生气怎么办
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
父母如何高情商的陪伴孩...
教育孩子应该在心平气和...
孩子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
喜欢包办代替孩子做决定...
孩子任性好强喜欢指责别...
同父母关系好的孩子成绩...
总是冲孩子发脾气怎么办
推荐心理咨询
相关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