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自身,人们可以认识到,在兴奋状态下的幻想中,不由自主的大脑,往往会对客观世界产生错误判断和曲解,产生感觉和知觉障碍;在愤怒之中,人会扩大矛盾,仇恨心理过强,从而歪曲事实,产生无端的敌对情绪,即消耗精力体力,又产生破坏作用;在压抑之中,人会产生无端的嫉妒和不满,为小事斤斤计较,从而产生不应该有的各种不如意,影响到事业的发展,挫伤进取精神;在急躁之中,人往往分不清事物的轻重缓急,顾此失彼,有时过于认真,有时疏忽大意,浪费时间和精力。
以上认知障碍和感觉障碍,严重地影响到人的正确判断能力,往往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仅就兴奋而言,在创业过程中,其表现形式则多种多样,对面临困难估计不足,把事情想得太好、太容易;决心过大,好高鹜远,不切实际;无意识夸大自己的能力,回避自己缺点和不足;急功近利,急于示成,忽略细节,好大喜功,漠视危险和挫折的存在和可能,等等。在生活中同样如此,人们把爱情夸大成比生命还重要,把追求金钱、利益、地位看得比生活本身的愉快更重要,有了钱就有了愉快的对幸福生活的幻觉和错觉,等等,比比皆是。
对于创业者来说,过于兴奋状态,其危害往往大于消极心态和不良情绪。现实生活中,很多试图创业或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们并不是缺乏成功者的勇气、信心、胆量和魄力,只因为欲望过度,过于想干事情,过于追求名利,从而盲目投资,盲目创办企业,盲目选择不正当职业,造成决策上的重大失误,从而血本无归,这样的例证也比比皆是。
就人的思维活动形成过程来讲,它与天地万物合一,与中医阴阳理论完全一致,同样存在着阳盛和阴虚的异常与不和谐统一。用心理学名词进行描述,可称为亢奋和抑郁的失衡状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只要存在抑郁的一面,必然有其对立面亢奋;有消极对待生活的一面,必然有幻想和不切实际的一面;有欲望必然有失望,欲望越大,失望越多。这种心理活动的潜在统一性,是不为现代西方科学认识的自然规律。细心的人,通过长期的内心反省,可以明确地认识到它的存在。即使一般人来讲,也完全能够感觉和认识到它的真实性。
兴奋与抑制的失调,会造成不为人知的严重后果。仔细分析,我们可以从心理学角度,以焦虑导致认知障碍这一实验结论为突破口,为进一步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焦虑总体上分为两种状态,一是亢奋状态的焦虑,一则是抑郁状态下的麻木(详细名词定义无现实意义,这里不进一步分析)。在两种状态下,人都会产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障碍。
如上所述,亢奋状态下,人会产生不合实践的幻想。抑郁状态下,人会把困难看得过于严重,扩大不如意和挫折,漠视积极的一面,无视成功的可能,自信心、胆量、进取精神会全面丧失,人会消极地对待生活。两种状态下的认知障碍,形成过于积极和无端消极的对立统一,本质上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不正确认识。在人的成长,成功道路上,它们是最为重要的障碍和阻力。
东方文化来源于反省和内观,古老的智慧者们,通过对对的观察和反省,很容易地认识到这个规律。佛学理论不断从理论上阐述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皆是幻觉,并称其为“六尘”,其目的是要人们放下无端的追求和妄想,六根清静。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佛学用放下一切,出家、食素、四大皆空等方法,一方面阻止亢奋思维活动(过度欲望)的产生,另一方面以断除烦恼,去除消极和抑郁思维。
老子哲学为了达到心理作用的平衡,以“无为”思想,力图克制两极不平衡,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中庸之道更为现实和通俗地看到人心理活动的不正常状态,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庸”之道,以化解两极对应的失误。首先强调修身,续而达到治国和平天下目的。
《中庸》为了使人达到平静内心,正确判断和处理事物的目的,进行过如下陈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重点强调在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遵守不偏不已的原则,用中庸之道,避免两个极端,才能切重事物要害,正确处理事情,从而合于大道。
不仅西方成功学理论,即使西方其它尖端人类科学领域,几乎完全没有涉入人的思维活动的对立统一、阴阳平衡,以及其转化规律。因此,西方成功学理论,在论述积极思维,心态决定一切,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严重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自信心过强,盲目自信的问题。
东方文化提出欲望是失败的根源,西方成功学倡导创业和追求,但不去统计失败者的另一个方面。就作者看,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至少一半的创业失败都来源于盲目自信,盲目投入和冒险,它是我们时代各种误区的主要特征,来源于急功近利的贪欲。
东方成功学理论教导人们避免这种失误,引导人们以柔弱和无为之势,行刚强和成功之道,在无形之中走向成功的道路。因此,现实生活中,人们下决心、定计划、定目标,往往不仅没有真实意义的效果,反而成为成功和实现理想的阻力,它会加重亢奋和过于兴奋的贪欲。任何狂热总是以牺牲文明和毁灭文明做为代价。
抑郁使人消极,但从形式上看,往往给人和社会带来的损失,远不及亢奋、幻想和决心。不仅做为个体,整个社会都遵循着这一规律。几十年前的革命,不就是亢奋状态下的悲剧吗?亢奋做为大敌,更容易导致创业者全军覆没,更容易功败垂成,遗憾终身,更容易使国家走入水生火热之中。人们常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守业的实质,表现在避免亢奋状态下的冒进,以避免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因此,真正的成功者,应该非常好地把握心理平衡,能够轻松驾驭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良好性格是这种美德的基础和条件。他们应该表里如一,看上去没有欲望,心静如水,上善若水。这样,他们才能够判断正确,有的放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事实正是如此,真正的成功者,即使面对失败和挫折,都能保持平常心,都能做到 “中知人事,把握阴阳”。这个阴阳,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之物,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兴奋与抑制。
东方文明敏锐地看到了人心理活动的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到成功者必备的品质,制定了修身的具体方法。《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育焉。”这一论述,充分认识到,只要人能够掌握兴奋与抑制的平衡,天下万物就能够各取所得,成功发展。
综合上述,西方理论对阻碍成功的另一面只字未提,只把握住调整阴阳其中一个方面,即消极和抑郁状态,忽略了亢奋的重要意义。而东方文化,完成了关于成功学的超越,将心理学与成功学上升到哲学去探讨,完成了对人思维活动的深入探索。西方仅停留在深入探索的瓶颈处。
儒、释、道成功学理论的差异
宏观上分析,作者认为,“儒、释、道”成功学理论,在“一切圣贤皆以无为之法而有差别”基础上,以修身,改变性格为前题和根本,入世为目的,但其切入点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佛学从思维入手,以去除烦恼为目的,是一部完整的心理治疗理论。老子以“无为”为总纲领,从哲学的高度描述治国安邦之大道,实现“内圣外王”之入世目的。孔子思想以更为明确以修身入手,上到治理国家,下到具体做人、忠孝,阐述具体事物,言行一致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佛学理论,紧紧抓住思维不放。为修正思维,阐述了各种修行之路,详细剖析了改变异常心理,改变性格的方法和步骤。其博大精深,细微之极,将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全盘揭示,以立体的方式,进行多层次,多平面,多角度分析和描述,是一部完整的心理治疗理论。为了说明思维产生的过程和变化原理,其理论和学说一直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由于佛学思想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的内心世界,与老子、孔子思想的侧重点不同,阐述方法有差别。就入世方面,佛学以心理治疗为目的,解放人类为宗旨,以自身未度,先度他人的献身精神,或在得到智慧、幸福和解脱的同时,普度众生,以行善、度人、救人等,入世传播真理。但是,佛学并没有进行入世成功学和治理国家的探讨,没有就注如礼貌、礼节,如何与人交往等生活细节进行入世描述。在佛学看来,只要修正正果,自我实现、成功、生活细节等,自然会迎忍而解,不需要多加评论。
老子思想,则以无为为基础,紧紧抓住“无为”这一核心,从哲学的高度高起点、高境界,从治理国家入手,重点将注意力放在治国安邦,行无为之道,从而实现“内圣外王”。就入世角度讲,老子在阐述治国道理的同时,也不乏运用了大量的笔墨进行分析,倡导人们以无为、无欲、中庸的方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
老子阐述任何入世道理和哲学时,从不脱离主题思想,其实用性具有绝对的高瞻远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上到指引帝王将象“功成身退,天之道”,提示那些功臣巨人,“木壮则共(树壮大必遭遇砍伐)”。下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等成功学理论。老子教导我们避免走两个极端,只有顺其自然的尽最大努力,才能够水到渠成,实现自我价值。总想成功和争钱,只会急功近利,失去正确方向,导致无功而返,甚至倾家荡产。
然而,自古以来,多少英雄豪杰,因没有遵从老子的教导,功成而不愿身退,走向超越时代的事业巅峰,惨遭杀身之祸。又有多少能人志士功高盖主,或过于正直,不合时益,违背大道,惨遭灭顶之灾,且诛连九族,万劫不复。
老子用“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的思想,处处以弱小、“厚黑”、“圆滑”、与道同存亡的姿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种厚黑与圆滑,并不是常所认为的阴险与狡诈,而是委曲求全,为了人间正道而顺应自然,从而实现最崇高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老子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旷复天下”的方法,以柔弱胜钢强,处处为下,不与人争,从不为自己,从不要功,从不贪图享受,把自己看成人民的使者,为人民服务,荣辱不惊,自得其乐的姿态,无影无踪,从而行天理之公道。这样,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伤害到他,具备伤害他的理由和条件。因此,老子称之为,合于大道之人,即保全了自己的安全,避免悲剧发生,且使自己永远处于不败之地,最大限度地实现救人求世之目的。其入世之法为哲学最高层次,甚称顶天立地,盖世无双,大丈夫之为也
为了弘扬正义,去除邪恶,老子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政治斗争的纲领:“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用柔弱胜钢强的姿态,深刻地揭示了在一定历史时期,要想铲除邪恶,必须先要纵容它进一步发展,要想废除不义,首先要使不义之举进一步扩张,纵使邪恶走向极端,最后顺应天理,铲除和消灭邪恶,或使其自然走向灭亡。老子对黑白两道、阴阳变化理义之精深,举世无双。其才华和入世之绝笔,非孔子等正人君子能相提并论。怪不能史称孔子为老子之学生,此话完全正确,绝不为过。
老子思想摆脱了孔子等正人君子的正统说教,是一种入世“魔法”。其思想辛辣,入骨三分。笔者认为,其入世之深度和广度,为“三教”之首,领先于佛学和儒学。
孔子思想,则首先以修身为根本,这一点,实现了“三教合一”,它与佛学、老子思想完全相同。禅宗五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与《大学》中“明明德(明白世界上所有道理)”本质上完全一致。
由于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本质相同,起于同源,表现形式不同。因此,佛学认为真正彻底明白自己的人,必然彻底明白人世间所有道理,不明白世界上的所有道理,也不可能完全明白自己。佛学“见性成佛”,与儒学有相同归宿,与老子“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天下观天下……。不出户,知天下……”完全一致。
儒学中,《大学》是修身的“心学”纲领,被朱熹称为儒学的起源和根本。《中庸》为修身的入世操作纲领,以及在修身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其本质与佛学思想,老庄哲学思想近乎相同。《道德经》中有“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论述。中庸的思想,贯穿于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