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 Feed 
  • [繁体中文]
  • 首页
  • 心理咨询
  • 强迫症
  • 抑郁症
  • 社交恐惧症
  • 焦虑症
  • 神经症
  • 图
  • 心理治疗
  • 心理学
  • 心理学家
  • 人格障碍
  • 家庭治疗
  • 爱情婚姻
  • 精神分析
  • 心语专栏
  • 心理医生
  • 咨询流程
  • 咨询范围
  • 咨费表
  • 彻底治疗
  • 治疗反馈
  • 心理咨询首页 | 心理咨询 | 性格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 心理案例 | 心理辅导 | 青春期 | 成功心理学 | 女性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咨询 | 大学生心理 | 中学生心理 | 心理测试 | 性心理咨询 | 专题 | 留言本 | 搜索
  • 当前位置:心理咨询首页 >> 心理咨询 >>
  • 谘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下) (16)
  •       2008-06-22 21:15:43   转载请注明华人心理咨询网http://www.hrxl.cn      
  •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电话 网络网上在线心理咨询QQ:362890071
  • 。
      如果读者有兴趣进一步探讨,我们建议以下来源的读物: Minuchin(1974); Mhuchin&Fishman(198l); Colapinto(1991);以及Fishman(l993)。
      家族系统治疗法简介
      策略治疗法(strategic therapy)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治疗者会设计出一套策略来引导改变。策略家族治疗法的理论基础源自沟通理论。贝特森等人(Gregory Bateson, Don Jackson, Paul Watzlawick,&Jay Haley)是沟通模式的贡献者,他们都是「加州精神病研究协会」(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MRI)的同事。沙特早期也曾待在MRI,最后则离开去开发她自己的治疗取向。贝特森在一九六○年代首次提出将一般系统理论与隐喻做一混合的论点。在这同时,艾利克森(MiltonErickson)则因采用催眠与欲擒故纵等非传统技术来处理抗拒而声名大噪。策略家族治疗法从艾利克森的治疗法中获得了许多启发(Haley,1973)。哈雷(Haley)是策略家族治疗法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在发展治疗取向的期间,除了与MRI的沟通模式小组(与艾利克森)有密切联系外,也跟密努擎的结构治疗法接触频繁。哈雷受到这些取向的影响,并因为他是个多产作家,所以对於策略家族治疗法的发展有显着的贡献。
      当其他人(Watz1awick, 1978; Segal, l991)留在MRI而发展出类似策略取向的短期家族治疗法时,念书前往费城的儿童辅导中心,与密努擎共事。到了一九七○年代,他与前妻(Cl'oe Madanes)在华盛顿特区创立自己的治疗机构。他们辅导的重点放在家庭的层级、权力,以及实施策略性的干预措施;他们对於本取向的贡献包括:实务的淬练、着作,以及对从业人员的训练。在此一时期里,结构家族治疗是最出名的治疗取向,但到了一九八○年代,策略家族治疗法(其中混合了一部份结构家族治疗法)很明显在家族治疗的领域里荣登排行榜的第一名。
      家族系统治疗法重要概念
      在策略家族治疗法里,「不会」将问题陈述为某种系统功能运作不良下所产生的症状(这是包文或结构家族治疗法的作法),而是视之为真实的问题必须加以解决。这是一种实用主义取向,根据的理念是,家庭经由执行治疗者所下达的指令及改变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情形就会随着改善。理解与洞察既不必要,也不寻求。治疗者对情况的解析,他们认为没有多大的价值性。治疗的焦点并非放在成长或解决过去的问题,而是放在解决目前的问题上。本取向的治疗倾向於短期,重点是历程导向而非内涵导向,而且是解法导向。历程导向的涵义是,辅导的重点在於「在哪些情况下谁对谁做些什麽」。在理解上,现存的问题视为真实的问题,也视为系统功能运作的一种隐喻。本取向对於家庭中与表现在治疗回合中的权力、控制、与层级结构,会做相当程度的强调。
      例如,对於意图自杀而被法院裁决交付托管的少年,本取向的治疗者会假设该名少年的家庭现在受到法院的控管,因为既然发生意图自杀,表示这个家庭无法适切地处理问题。根据对於良好家庭的结构要件之了解,治疗者会立即融入家庭,并协助父母负起照料的责任,以及重新建立适当的层级结构。治疗者会与该名少年的父母讨论他们对於这个自杀情况的看法,而不会立即就为各种行为设立规则或历程。为什麽这名少年在这个家庭里会采取如此激烈的作法?因此这是一个真实而必须解决的系统问题。治疗者在结束治疗前一定会拟定出一项保证该名少年安全的计划,这也许是协助该名少年就医,或要求其家人对於该少年做二十四小时的看护。
      哈雷对於将策略性干预措施实际用於改善家庭问题的兴趣,远高於发展治疗理论。本取向所强调的重要观念,跟结构家族治疗法大致类似。此外,哈雷对於家庭中权力如何分配,成员间如何沟通,以及家庭的组织方式等主题最为关心。
      家族系统治疗法治疗目标
      策略治疗法的目标是解决目前的问题,并把焦点放在行为结果。由於相当重视行为,哈雷很少以获得洞察为治疗目标。他所关切的是,促使人们产生行为改变,而不在於协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行为。他认为行为改变是治疗的首要目标,因为如果行为改变了,感觉自然也会随着改变。他希望能阻止适应不良的行为重复发生,使人们的行为有更多的选择。策略性干预措施的内涵在於转变家庭组织,使目前的问题不再出现。在采取这些措施时,治疗者会以一些短期的目标为依归。
      对於初次面谈,哈雷(1976)认为可划分成几个阶段:
      ·「社交阶段」(socia1 stage)?目标在於让家庭感到轻松。治疗者会试着与所有涉及的家庭成员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问题阶段」(problem stage)?目标在於探讨家庭寻求协助的原因。治疗者会询问每个成员对问题的知觉与看法。提出的问题例如,「我们最迫切需要处理的问题是什麽?」、「为什麽你们选这个时候到我的办公室来?」、「你们希望看到与感觉到你们的家庭往哪些方向变化?」,以及「你们每个人希望做哪些你们所希望的改变?」
      ·「家庭互动阶段」(family-interaction stage)?指在治疗者在场的情况下,家庭成员讨论他们之间的问题。此时,治疗者会特别注意行为的接续型态、权力斗争、层级结构、沟通型态,以及小团体的形成。治疗者的目标在於确认哪些可能的策略可供在未来的治疗回合中使用。
      ·「目标设定阶段」(goal-setting stage)?指治疗者与家庭共同确认问题的特性。通常会拟定出一项合同,内容中指出治疗的目标与方式,使叁与者能持续地评鉴自己在达成这些目标上的进展情形。
      本取向认为,人们的问题常发生在家庭发展阶段的转折处。哈雷(1973)将家庭的发展划分成六个阶段:求婚期;婚姻初期;小孩出生与抚养期;婚姻中期;子女长大离巢期;以及退休与老年期。
      家族系统治疗法治疗者的角色与功能
      本取向的治疗者担任顾问、专家,以及舞台导演等角色。在治疗回合中,治疗者显然掌控全局。本取向不强调治疗者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治疗者采取指导者与权威者的姿态。哈雷(1976)认为,直接的教育模式无多大价值,他往往不愿意将他的想法与作法告知当事人,一切都任由他独自安排。本取向的治疗者热衷於治疗中的权力控制,哈雷也认为引导改变的责任在治疗者身上,而不在当事人身上。因此,一切的运作均采取指导作风,对於每个家庭成员都会下达特定的指令,明确指示治疗中与治疗外该做些什麽。这些指令的目的在於改变当事人与其他家庭成员及治疗者之间的行为互动方式。当事人对这些指令的反应方式,会透露出许多宝贵的资讯,使治疗者可以调整其干预措施。
      哈雷的特色是,他会负责计划出策略来解决当事人的问题(Haley,1973)。在治疗的初始阶段,他就会订出明确的目标,拟好一套计画,并仔细地针对问题设计出具体的治疗策略。因为治疗的焦点在於人际环境,所以治疗者的任务就是针对当事人的人际情况设计出干预措施(Madanes, 1981)。
      近些年来,离婚使单亲家庭逐渐增多,也使得这些家庭里的母亲在社交、经济、与情感等方面都必须学习调适。当这些母亲无法负荷时,则家庭中所需要的层级结构很可能就会故障。如果这种家庭中有两个小孩,则很可能其中一个会功能运作过度,承担一部份父母的角色,另一个会因功能运作不足而成为问题小孩。在一个案例里,当单亲家庭的妈妈必须外出工作,而姊姊负起一部份母职时,弟弟就开始逃学了。治疗者对此情况的诊断是,问题出於不当地由小孩负起照料家庭之责。治疗者於是先跟这位母亲建立起融洽关系,并拟出一份计划来协助她重拾照料家庭的信心。计划中,他必须寻求一位逃学监护警员(truant officer)的协助。因为她每天很早就须出门,所以只要求姊姊监管弟弟是否上学。如果弟弟未在预定的时间上学,姊姊就打电话给妈妈,妈妈再打电话给那位监护警员前往带弟弟上学。虽然这项计划暂时使姊姊身为父母与子女的双重角色,但是的确能灭少她与弟弟之间的摩擦,并且象徵着她把问题留给妈妈,她才是适合负起责任的人。这项计划首先告知母亲,她接着再分别单纯地告知女儿与儿子,使良性的层级结构能够维持住(Schilson, 1991)。
      家族系统治疗法技术
      跟结构家族治疗法一样,本取向的治疗者会去追踪历程结果,使用架新框技术,以及下达指令。主要的技术包括:欲擒故纵、融入、架新框、夸大、假装、询问当事人对所提办法之意见,以及情境扮演。哈雷及其前妻玛滇丝(Madanes)还发展出一种考验治疗法(ordeal therapy),这种临床方法用以处理婚姻或家庭的功能障碍(dysfunction)(Haley,1984)。考验治疗法中提供忏悔与赦免的仪式,当家庭成员一起经历时,会促进彼此间的键结关系。玛滇丝(1991)曾以此法辅导年长小孩受到年幼小孩性侵犯的家庭;她要求此一家庭应坚持那位侵犯者要跪在那位受害者面前,承认其过错,并请求宽恕。要等到一方真心忏悔,另一方坦然宽恕之后,考验才算完成。
      哈雷与玛滇丝认为,问题症状是某种沟通的形式,目的是为了控制其他家庭成员。例如,小孩子的乖张行为也许传达着他(她)内心对父母濒临离婚的一种恐惧。因此,哈雷与玛滇丝会使用间接的方法,促使父母与小孩能够直接互动与沟通,则问题症状自然就会消失。
      在阐释策略家族治疗法的要素时,玛滇丝(1981)曾叙述策略性干预措施的使用。每项问题在定义时至少都涉及二个人,而治疗者的任务就在於厘清何人以何种方式卷进该问题中。接着,治疗者决定采取何种干预措施,使能够最有效地重新组织家庭,进而消弭目前的问题。干预措施在设计上是为了促进某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或使某些成员摆脱其他成员的束缚。
      指令的使用
      干预措施经常采指令的形式,有的相当直接,有的则属於欲擒故纵。直接的指令包括:给予忠告、提供建议、教导、或指派进行考验治疗(Haley, 1984)。问题的形成与治疗的目标越清楚,则指令越容易下达与执行。为了使不良的家庭结构产生变化,治疗者也会指派家庭作业。指令可能很单纯,如果只涉及一个或二个人,也可能很复杂,如果涉及整个家庭。例如,哈雷发现(1976),有位父亲在女儿尿床时,会袒护女儿使不受母亲的责骂,於是他就要求这位父亲「每当女儿尿床时,你必须负责清洗被单。这项任务将可以切断你与女儿之间就尿床一事的牵连,或甚至因此治好女儿的尿床毛病」(p-60)。这就是单纯而直接的指令。
      欲擒故纵法
      本取向的治疗者在处理当事人的抗拒,以及为了促进改变时,会使用欲擒故纵法。为了切合问题情况或当事人症状的需要,他们会花许多精神在这方面的设计上。哈雷认为(l976),寻求协助的家庭通常都会抗拒治疗者的协助,因此彼此间会玩一种权力的游戏。
      藉着欲擒故纵这种迂回的技术,使当事人的抗拒得以化解。哈雷相信,欲擒故纵法会迫使家庭改变。在能够控制的范围内,治疗者会藉着欲擒故纵法来颠覆家庭中的权力平衡。
      例如,若当事人抱怨他无法入睡,就指示他一直保持清醒;对於消沈忧郁的的当事人,就指示他说:「你也许不应太早消除掉这个症状,因为你说这能使你获得别人的注意。如果你不再忧郁的话,家人可能不会再去注意你了。」如果当事人很合作,接受治疗者的指示并努力维持症状,他往往就会找出控制症状的方法,对於改变症状不会再感到无助。另一方面,如果当事人抗拒治疗者的指示,对於症状置之不理,则问题不仅受到控制,而且已经消除了。对於欲擒故纵法有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叁考Weeks&L'Abate(1982)的着作。
      本取向的治疗者会去监视指令的执行结果。如果某项策略在一段短时间之后未能奏效的话,他们会再设计出另一项新的策略。在辅导家庭时,他们会借用任何其他取向证明有效的技术方法。
      哈雷认为,他的方法(包括:欲擒故纵法)不会过度操纵,因为所有形式的治疗都须用到人际间的影响力及决定於治疗者的专业技能。应指出的是,所有欲擒故纵法不一定都必须那麽依赖治疗者的权力基础(powerbase)、职权,以及面质风格。例如,玛滇丝(1981, 1984)辅导家庭时所使用的技术,就比哈雷较不具面质性。她的方法较温和;在她的「假装技术」(pretend technique)中,会使用幽默、幻想、与游戏”译志:假装技术是欲擒故纵法的一种,即以游戏和幻想的方式引导当事人「假装」自己有某种问题症状;这背后的理论基础是,如果当事人假装出症状,则他们可以将这些症状归属为是他们自愿的而且是不真实的,如此他们就有办法加以消除。〔例如,她可能会要求某个

  •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217271074   阿里旺旺:心语心理咨询师

    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至22:30


     
  •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hrxl.cn/xinlizixun/xinli_3609.html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 责任编辑:华人心理咨询网
  • 各类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及心理疾病心理治疗师联系方式


网上网络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在线联系方式 QQ:362890071或www.hrxl.cn@qq.com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217271074

阿里旺旺:心语心理咨询师

工作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22:30

心理咨询电话:
  • 最新心理咨询
  • 超过半数心理咨询者“半...
  • 害怕看心理医生非常犹豫
  • 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 老子谈心理健康
  • 拒 绝 的 艺 术
  • 做一个有反应的倾听者
  • 中国人:看心理医生不是...
  • 哲理小故事
  • 教师“健心”四要素
  • 自我心理调节之心理目标...
  • 热点心理咨询
  • 五句话足以改变人生
  • 论人生的迷茫与困惑
  • 判断你心理是否成熟的1...
  • 心理缺陷是什么
  • 超过半数心理咨询者“半...
  • 他为什么总在想像和母亲...
  • 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 如何正确倾倒自己的心理...
  • 害怕看心理医生非常犹豫
  • 快乐心情在生活中这样打捞
  • 推荐心理咨询
  • 谘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
  • 心理咨询态度系列训练
  • 心理门诊(上)
  • 相关心理咨询
  • 溺爱导致的懦弱心理咨询...
  • 中学生心理咨询典型案例
  • 超过半数心理咨询者“半...
  • 婚姻婚外恋亲子关系职业...
  • 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的心理...
  • 完善个性 克服嫉妒——...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
  • 走近心理咨询,提高生命...
  • 专业心理咨询的“话疗”...
  • 攻击性儿童心理咨询案报告

电话:  手机:13886092363    心理诊所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鹦鹉大道373号滨江怡畅园11-2-1202         邮编:430050         网上在线心理医生QQ:362890071

电邮MSN:www.hrxl.cn@qq.com  公交:6、524、558、598、720、727、728、532、554、704、559倒口南村站下 法律顾问:湖北瑜珈律师事务所吴健宝律师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欲转载请注明www.hrxl.cn华人心理咨询网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


华人心理咨询网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  鄂ICP备06021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