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 Feed 
  • [繁体中文]
  • 首页
  • 心理咨询
  • 强迫症
  • 抑郁症
  • 社交恐惧症
  • 焦虑症
  • 神经症
  • 图
  • 心理治疗
  • 心理学
  • 心理学家
  • 人格障碍
  • 家庭治疗
  • 爱情婚姻
  • 精神分析
  • 心语专栏
  • 心理医生
  • 咨询流程
  • 咨询范围
  • 咨费表
  • 彻底治疗
  • 治疗反馈
  • 心理咨询首页 | 心理咨询 | 性格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 心理案例 | 心理辅导 | 青春期 | 成功心理学 | 女性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咨询 | 大学生心理 | 中学生心理 | 心理测试 | 性心理咨询 | 专题 | 留言本 | 搜索
  • 当前位置:心理咨询首页 >> 心理咨询 >>
  • 家庭心理治疗的基本概念
  •       2008-04-30 10:00:44   转载请注明华人心理咨询网http://www.hrxl.cn      
  •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电话 网络网上在线心理咨询QQ:362890071
  • 何謂家庭
    一群共享特定物理、心理空間的個體所組成(情感、忠誠、關係持久)
    具有獨特性質的自然社會系統,
    家庭具有規則、權力結構、內隱外隱的溝通,以解決各種問題、有效執行各種任務。
    只能經由出生、收養、婚姻等管道進入。
    功能良好的家庭:能維持自身系統的生存,又鼓勵實現個人潛力(在系統與個人的利益取向平衡)
    問題
    單身,只有一個人(或許有寵物)自己住在一個房子裡,算是一個家庭?
    同志家庭算是家庭?
    家族治療歷史的演進         序幕—誕生前的混沌
    Freud針對歇斯底里(小漢斯的phobia) 的研究提出親子互動的衝突
    Sullivan提出精神病學的人際理論:當下互動是過去互動的隱喻
    Rogers個人中心主義對人性的關懷:提醒勿將個體或系統客觀物化。
    小團體動力的興起:會心團體與家庭互動的比對
    兒童輔導的重視:將焦點放在親子教育中
    社會工作的影響:多元化角度的考量
    家庭治療理論是一種科學典範的轉移—何謂典範?
    Thomas Kuhn(1962)在『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指出:科學研究並非我們所想像的那般客觀,他常受文化、社會、哲學及主觀因素所左右。
    典範究竟是什麼?它是某一特定科學社群(例如物理學界),在研究發展過程中所普遍使用的策略,它的首要功能在:
    建立規範。
    限定研究主題的範疇。
    訂立方法論的基本原則。
    典範的特性
    典範和科學一般,基本上都是不完整的
    典範基本上只是方法或工具
    典範基本上是暫時性及驗證性
    典範多少會受到文化及社會因素的影響
    典範內含許多顯性或隱性的哲學假定、信念及價值
    典範有限制眼界及左右知覺的可能
    傳統心理治療所依據的科學典範為何?
    典範的轉移:因果觀與系統觀的差異—                     思考方式
    典範的轉移:因果觀與系統觀的差異—                 影響行為的因素
    典範的轉移:因果觀與系統觀的差異—              評估
    典範的轉移:因果觀與系統觀的差異—                      治療對象
    典範的轉移:因果觀與系統觀的差異—                   負責任的哲學觀
    典範的轉移:因果觀與系統觀的差異—                  治療與介入的重心
    典範的轉移:因果觀與系統觀的差異—                  發生療效的因素
    典範的轉移:因果觀與系統觀的差異—                      專業訓練
    系統思維的三個取向
    General systems theory(較接近一種思考模式,而非一種理論 Nichols,p.192-198)
    生物學家Bertalanffy 於1960年代提出
    系統是指任何由其組成部分相互運作而生的實體(即有機體),器官、電話、人格、工會、國家、宇宙均屬,每一系統由小系統組成,也是較大系統的一部份
    系統大於各部份的總合:視有機體(organism)為一整體(非機戒體mechanism),是可變動、有生命力的
    強調系統內的關係互動,重於各組成的本質
    強調等結果性:可由多種方式達到相同結果(機戒體言,不同方式就會有不同結果,相同結果一定是經由相同方式)
    重視生態上健全的價值與信念:有機體會以創造力、自發性方式產生更新(second order change,包含有價值取向),非只是維持原狀恆定(first order change,較傾向機戒論,控制論,只是回到原有平衡,但沒有更好)
    強調perspectivism(或建構論),每個人認為的事實只是一種觀點(非真理),但也非可隨意以其所欲方式reframe真實,而更應該體認由於無法得知真實,所以應對價值或態度等更加小心(例如了解此觀點的影響性),持一種謙卑態度
               Bertalanffy未直接接觸家庭治療學者也未提出家庭治療理論

     

    系統階層性的概念 —來自於整個宇宙的系統規則
    General systems theory應用在家庭治療理論
    家庭治療實務者將抽象的General systems theory,運用到觀察家庭互動的現象場,提出家庭系統理論
    Key concepts of General System theory apply in family system theory (Griffin,1993,p19)
    家庭系統理論的特徵
    整體性(wholeness):
    採一般系統論(General Systems Theory,GST,),部分總和≠整體
    相互關連性,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是有組織的、相互影響、系統中任何部分的改變皆會影響其他部分
    家庭規則(rules)
    交互作用所遵循的行為模式,定義彼此權利義務
    一定的持續性模式,重複出現的原則,以維持秩序安定,但亦需隨環境改變
    失功能的循環
    家庭系統理論的特徵
    恆定狀態(homeostasis)
       系統內透過feedback loop,透過自我調節以維持恆定,是一種動態歷程(失去平衡與獲得平衡的歷程),包括兩種動態平衡:
    1.形態靜止Morphostasis  :維持原有結構與規則的平衡
    2.形態改變Morphogenesis :產生新結構或規則的平衡狀態。
    恒定亦是一種家庭抗拒改變的現象,由有權力者控制,亦是一種在改變中維持平衡

       形態靜止過程易產生『代罪羔羊』、『三角關係』等現象,均是為了達成原有的平衡。

    家庭系統理論的特徵
    回饋迴路(feedback loop)
    透過規則以維持homeostasis,其間即是一控制
       過程,是一循環互動。
    正向回輸(產生加強或改變) V.S 負向回輸(減低脫軌或改變)
    Feedback 歷程是一種information process,例如attention, interpretation
      注意的不同、解釋的不同均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Bateson(1972): a difference that make a difference


    負向回輸
    正向回輸(行為被增強)
    家庭系統理論的特徵
    階層性(結構性)
    不同Power、地位、權利、責任
    界限V.S次系統
    系統中被指派從事特殊功能、或程序的規則。
     Subsystem:被指派於系統內從事特殊功能或程序的哪些部分,可由階層、性別、興趣組成
    Boundary:設立範圍,保障各次系統(個人)之自主,但也能互動,需具清楚也能滲透
    開放系統 VS 封閉系統
    在於與外界互動,可接近的程度,例如,可接收外界訊息、界限可滲透、可改變性的平衡
    封閉:缺乏與外界的交換、遇危機時會恐懼混亂、無力(entropy)

    家庭系統理論的特徵
    溝通
    Haley認為,溝通是『以獲得控制』
    Satir認為,溝通是『獲得自尊與真誠的關係』
    Identified Patient (IP):System Create Problem
    維持家庭平衡的出口
    對家庭壓力的一種反應方式
    使用無效方法的重複結果
    社會系統 VS 家庭系統—Network Therapy
    Pinsof(1992)整合歷程系統觀點
    Pinsof(1992)心理學家,也是家庭治療者。
    認為整合歷程系統觀是當代家庭心理學應共享的科學典範
    界定現代家庭系統觀必須具備下面幾種特性:
    系統性
    1.家庭中的IP呈現家庭的失衡與功能不良。
    2.家庭系統裡有次系統(subsystem)的存在。
    3.次系統與成員間依循邊界與家庭規則而運作。
    4.家庭系統的權力結構運作透露人性的本質。
    整合性
    1.以問題中心為取向的整合趨勢
    2.非折衷而是整合(各顯精采而非大雜碎,黑紅色並存而非紫色)
    歷程性
    1.重視動態歷程的變化,歷程與結果是不可分的,前一時間的結果也是導向下一結果的歷程,變是一種常態。
    2.歷程描述的困難
    認為原有家庭系統理論較忽略家庭系統與另外系統的整合(如社區文化結構),且未整合心理學其他領域(如人格社會等)
    原有家庭系統理論較將歷程與結果二分
    家族治療歷史的演進     起飛—家族治療開展--百花齊放
    溝通訊息的相關研究
    Bateson針對精神分裂症之病因研究:雙綁訊息(Goldenberg, p110)
    Theodore Lidz針對父親的研究:僵化的家庭角色與錯誤的親輩認同(Nichols,p56)
    Satir的溝通角色理論
    近代熱門John Haley等的短期諮商
    分化研究—將焦點放在家庭系統上
    Murray Bowen的自我分化理論
    Ivan Boszormenyi-Nagy的脈絡治療,以因素、個體心理學、家庭系統內涵、關係倫理等四方面解釋家庭互動的成因。
    Salvador Minuchin的界限理論
    家族治療歷史的演進     基地—家族治療的重鎮
    1950-60年代:Palo Alto的MRI:探討schizo與家庭動力之關係,如Bateson,Haley等發現家庭中病態的溝通模式與出現、維持schizo症狀的關聯
    1960-70年代:費城的兒童輔導中心—Minuchin等,以家庭結構概念治療身心症(如厭食症)
    1967 Selvini-Palazzoli于米蘭創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的治療小組與之後澳洲敘事治療
    典範的轉移-家族治療思維的演進
    傳統的「化約論」到「人類中心主義」到「系統觀」的思潮
    多元化角度的刺激—從「Modern」到「Postmodern」
    第一序人工頭腦學first-order cybernetic:生物及非生物體系是由自我調節回饋迴路所控制,以修正系統中的誤差並回到穩定與原先設定的基準
    Bateson:家庭是一系統,schizo是一關係現象而非個人內在疾病;從雙綁溝通中看到系統運作
    「個別治療」與「家族治療」的差異—對因果關係的看法不同
    仍將家庭看做是一個較大的Objective
    The System Creates the Problem.
    觀察者與系統是分離的,觀察者是客觀、可操控系統的
    系統觀對行為的假設(Griffin,1993,ch.1)
    多數行為是非病理的,只是反映了環境狀況
    多數行為是環境引發的
    改變家庭動力或關係是有力的改變機制
    家庭治療理論的轉變
    一、家庭治療遇到的瓶頸:                                                                        
          1‧無法證明某一學派優於其他學派,多數實務者均採折衷     
        2‧注意到原有家庭理論對多元家庭、性別、多元文化等議題的不足。
        3‧注意到改變家庭有其限制(如更大系統的規則),因而返回注意到每一個家庭成員信念的重要性,即以家庭治療為導向,對個人進行家庭式治療。
    二、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及社會建構論的影響
    三、詮釋學的影響:
           個人所理解與經驗的,絕不僅是看到、抓到、或解碼到的,這些「沒有明確意義的片段」,唯有透過重整、歸納、選擇顯著的部分、賦予意義,如此才能被理解。
    四、女性主義的影響:
               現有家庭理論具有性別偏見,個人的即政治的。

    家族治療整合與折衷—1990之後
    另類發展—建構取向的刺激
    米蘭治療小組的獨立發展
    澳洲敘事治療—Michael White與David Epston
    焦點解決—Berg & deShazer
    個人治療與家庭治療之界限模糊;個人取向治療除去重視個人外,亦重視或改變其關係模式
    典範的轉移-家族治療思維的演進
    第二序人工頭腦學second-order cybernetic:
    家庭的reality無法客觀發現,而是由成員間的互動而產生一致性看法,家庭是由多重觀點組合;治療師與成員一起尋找建構重新論述家庭意義
    Thomas Moore(1992):Therapy is Caring, Not Curing.
    Hoffman(1995):注意到治療師也是系統的一部份
    放棄專家與非專家的對立
    反對Power與Control,加上女性主義的提醒,而使其從「階級關係」到「合作關係」。
    The Problem Creates the System.
    批評:貧困家庭撰寫自己故事的力量被剝奪(Minuchin)
    典範的轉移-家族治療思維的演進(補充)
    建構論的興起
    基本定義:只有建構真實,而無客觀真實
    Hoffman(1995):治療師並非影響系統中的個體,而是影響脈絡,甚至在脈絡中你只能掌控自己。
    What is family therapy?
    What is family therapy?                                      (Griffin,1993,p.13)
    Intrapersonal vs Interpersonal 因果論及交互自動改變 (Griffin,1993,ch.2)
    Intrapersonal
    個人缺陷、缺乏
    需改變上述缺陷才可能改變
    Interpersonal
    無唯一原因
    症狀可能會因家庭週期改變而自動改變或轉至他人
    Intrapersonal vs Interpersonal 縱貫或橫貫觀點
    Intrapersonal
    個人症狀是縱貫長期觀點
    Interpersonal
    問題是橫貫、成員間的問題
    Intrapersonal vs Interpersonal 對resistance觀點
    Intrapersonal
    個人意識或潛意識的防衛
    Interpersonal
    為保持平衡而對改變或要求的正常反應
    Intrapersonal vs Interpersonal 對心理計量測驗的觀點
    Intrapersonal
    支持、使用各種測驗
    Interpersonal
    甚少用傳統MMPI.CPI等測驗而是以clinical interview 獲得互動訊息或測量關係層次的家庭動力量表
    Intrapersonal vs Interpersonal 對catharsis的觀點
    Intrapersonal
    重視回憶或覺察或釋放潛意識
    Interpersonal
    甚少強調情緒的表達或釋放,經驗學派認為需要表達但非必要
    Intrapersonal vs Interpersonal reframe or interpretation
    Intrapersonal
    co提供確實且正確的解釋interpretation
    Interpersonal
    co提供替代性觀點,是reframe
    reframe 是 negotiation
    Intrapersonal vs Interpersonal 病理診斷的觀點
    Intrapersonal
    症狀是失功能的,從病理角度pathological出發
    Interpersonal
    症狀在系統中的意義是具功能性的,是反映個人適應(adjustment)或對環境的反應而非個人病理。若因保險或展現能力需要可用診斷,但須aware診斷名稱是針對個人缺陷之基礎
    Intrapersonal vs Interpersonal 醫療藥物角色
    Intrapersonal
    可能支持或不支持
    Interpersonal
    較少強調藥物,除非症狀已干擾到他人(如父母),藥物的效果也非因孩子本身的改變,所以療效不長
    Intrapersonal vs Interpersonal 處置的時間
    Intrapersonal
    重建cl缺陷處,須長期
    Interpersonal
    針對目前問題互動而改變,較短期(如10-20次)


  •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217271074   阿里旺旺:心语心理咨询师

    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至22:30


     
  •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hrxl.cn/xinlizixun/xinli_3213.html
  • 责任编辑:华人心理咨询网
  • 各类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及心理疾病心理治疗师联系方式


网上网络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在线联系方式 QQ:362890071或www.hrxl.cn@qq.com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217271074

阿里旺旺:心语心理咨询师

工作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22:30

心理咨询电话:
  • 最新心理咨询
  • 超过半数心理咨询者“半...
  • 害怕看心理医生非常犹豫
  • 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 老子谈心理健康
  • 拒 绝 的 艺 术
  • 做一个有反应的倾听者
  • 中国人:看心理医生不是...
  • 哲理小故事
  • 教师“健心”四要素
  • 自我心理调节之心理目标...
  • 热点心理咨询
  • 五句话足以改变人生
  • 论人生的迷茫与困惑
  • 判断你心理是否成熟的1...
  • 心理缺陷是什么
  • 超过半数心理咨询者“半...
  • 他为什么总在想像和母亲...
  • 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 如何正确倾倒自己的心理...
  • 害怕看心理医生非常犹豫
  • 快乐心情在生活中这样打捞
  • 推荐心理咨询
  • 谘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
  • 心理咨询态度系列训练
  • 心理门诊(上)
  • 相关心理咨询
  • 溺爱导致的懦弱心理咨询...
  • 中学生心理咨询典型案例
  • 超过半数心理咨询者“半...
  • 婚姻婚外恋亲子关系职业...
  • 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的心理...
  • 完善个性 克服嫉妒——...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
  • 走近心理咨询,提高生命...
  • 专业心理咨询的“话疗”...
  • 攻击性儿童心理咨询案报告

电话:  手机:13886092363    心理诊所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鹦鹉大道373号滨江怡畅园11-2-1202         邮编:430050         网上在线心理医生QQ:362890071

电邮MSN:www.hrxl.cn@qq.com  公交:6、524、558、598、720、727、728、532、554、704、559倒口南村站下 法律顾问:湖北瑜珈律师事务所吴健宝律师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欲转载请注明www.hrxl.cn华人心理咨询网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


华人心理咨询网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  鄂ICP备06021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