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交恐惧症 > 视线恐惧症

不敢看别人眼睛

时间:2025-06-11 16:19:12  来源:  作者:

 

14 岁的苏晴,是初二学生,在继母的陪伴下走进咨询室。她始终戴着宽大的口罩,头发垂落遮住半张脸,即便回答简单问题,也死死盯着地面,声音轻得像蚊子哼鸣:“我不敢看别人眼睛,一看就觉得他们在讨厌我……”
苏晴的视线恐惧严重影响着她的生活。在学校里,课堂上老师提问,她明明知道答案,却因害怕与老师对视,只能默默低头,错过一次次表现机会;小组讨论时,同学的目光扫过来,她就会浑身紧绷,原本准备好的发言内容瞬间忘得一干二净,只能含糊其辞敷衍过去。久而久之,同学们觉得她 “不合群”,渐渐疏远她,这让她更加封闭自己。回到家中,面对继母关切的眼神,她也总是迅速躲开,连与父亲正常交流都变得困难,家庭氛围愈发压抑。
通过深入交谈,咨询师发现苏晴的视线恐惧源于重组家庭带来的心理创伤。父母离异后,苏晴跟随父亲生活,一年前父亲再婚。她对继母充满抵触,觉得是继母抢走了父亲的爱,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在学校里,偶然听到同学议论 “她是有后妈才这么怪”,这让她更加敏感自卑,认为所有人的目光都饱含恶意,是在审视、嫌弃自己,从而对他人的注视产生强烈恐惧。
针对苏晴的情况,咨询师制定了家庭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与社交情景模拟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在家庭治疗中,组织苏晴与父亲、继母进行三方沟通,引导家庭成员坦诚表达内心想法,让苏晴感受到继母的关心并非 “另有企图”,也让父母了解她内心的不安,鼓励家人给予她更多包容与耐心。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苏晴识别并纠正 “他人注视 = 恶意评判” 的错误认知,通过记录同学日常交流中的友善行为,让她意识到多数人并没有恶意。在社交情景模拟训练里,从与咨询师进行简单对视对话开始,逐步增加难度,模拟课堂发言、朋友聊天等场景,每次训练后给予积极反馈,增强她的信心。同时,教授她深呼吸放松技巧,帮助她在感到紧张时平复情绪。
经过半年的心理咨询与家庭配合,苏晴的视线恐惧明显缓解。她能在课堂上主动抬头与老师眼神交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在家中也敢于正视继母的目光,与家人的关系变得融洽。苏晴笑着说:“现在我不再害怕别人的目光了,原来只要勇敢面对,一切都没那么可怕!”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