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不敢看别人眼睛,一被盯着就浑身难受 |
时间:2025-06-11 12:57:54 来源: 作者: |
15 岁的初三学生陈宇,在班主任的建议和父母陪同下,不情愿地走进咨询室。他戴着大大的黑色框架眼镜,帽檐压得很低,整个身体缩在椅子里,几乎全程盯着自己的鞋子,只在父母催促下,才低声吐出几个字描述自己的困扰:“我不敢看别人眼睛,一被盯着就浑身难受。” 陈宇的视线恐惧症严重影响着他的校园生活。课堂上,老师提问时,即便他知道答案,也会因害怕与老师对视而低头沉默,手心不断冒汗;小组讨论时,他总是避免和同学眼神交汇,回答问题声音小到几乎听不见,同学凑过来想听清内容,他反而会猛地往后缩,被同学们戏称为 “胆小鬼”。更糟糕的是,连和父母说话,他都习惯性把脸扭向一边,母亲试图和他谈心,伸手想扶正他的脸,他却条件反射地躲开,这让亲子关系也陷入僵局。长期的回避行为,让他在班级里越来越孤立,成绩也从上游滑落到中游,焦虑和自卑如影随形。 深入沟通后,咨询师发现陈宇的问题与家庭环境和校园经历紧密相关。陈宇的父亲性格强势,对他要求严苛,稍有失误就会被严厉训斥,甚至会被嘲讽 “这点事都做不好,以后能干什么”;在学校,他曾因一次上台演讲时忘词,遭到台下同学的窃笑,从此对他人的目光充满恐惧。青春期敏感的他,将这些负面评价和经历内化,逐渐形成 “被注视 = 被否定” 的错误认知,进而发展成视线恐惧。 针对陈宇的情况,咨询师制定了包含家庭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角色扮演训练的综合治疗方案。在家庭治疗中,与陈宇父母深入交流,引导他们意识到自身教育方式的问题,建议减少批评、多给予鼓励,营造更包容的家庭氛围;认知行为疗法方面,帮助陈宇识别并挑战不合理信念,例如通过 “他人目光评价记录” 活动,让他发现多数同学的目光并无恶意,只是正常交流;角色扮演训练中,从简单的模拟对话开始,如和咨询师对视说一句问候语,逐渐增加难度到模拟课堂发言、小组讨论场景,每次成功对视后,都给予肯定和奖励,强化积极体验。同时,教陈宇运用正念呼吸法,在感到紧张时平复情绪。 经过四个月的持续咨询与调整,陈宇的变化十分显著。他能主动抬起头与老师、同学进行短暂的眼神交流,在课堂上也敢于举手发言;与父母的关系也缓和许多,能自然地和母亲对视聊天。陈宇开心地说:“原来不用害怕别人的目光,我也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大大方方地表达自己!” |
|
|
推荐资讯 |
栏目热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