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交恐惧症 > 社交恐惧症心理咨询案例

不受控地手抖、出汗

时间:2025-06-10 20:00:56  来源:  作者:

 

35 岁的离异女性沈薇,推开咨询室的门时,刻意用宽檐帽压低帽檐,试图遮挡泛红的眼眶。她声音沙哑地开口:“我好像失去了和人正常说话的能力,连面对家人都觉得窒息。” 曾经性格开朗的她,在经历离婚后,陷入了严重的社交恐惧困境。
沈薇的社交恐惧体现在多个生活场景中。朋友组织的聚会,她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即便到场也蜷缩在角落,对他人的话题避而不答,偶尔回应也是支支吾吾。家人安排的相亲场合,更是成为她的 “噩梦”。坐在对方面前,她会不受控地手抖、出汗,大脑一片空白,甚至曾因过度紧张中途离席。网络社交也未能让她感到轻松,面对微信消息,她反复斟酌措辞,却始终不敢发送,生怕自己的表达不够得体。这些逃避行为使她的社交圈近乎封闭,孤独感与日俱增,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工作状态。
通过深入交流,咨询师发现沈薇的社交恐惧与离婚经历带来的创伤紧密相关。离婚过程中,她与前夫经历了激烈的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权争夺,双方的指责与争吵让她对人际关系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同时,身边亲友或好奇或同情的目光,以及 “离婚女人低人一等” 的社会偏见,让她陷入自我否定,认为自己失去了社交的价值,害怕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脆弱与失败。
针对沈薇的情况,咨询师采用接纳承诺疗法(ACT)与社交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方案。运用接纳承诺疗法,帮助沈薇接纳自己的情绪与现状,引导她认识到离婚只是人生的一段经历,而非定义自我价值的标签。鼓励她直面内心的恐惧,不再逃避,通过正念冥想练习,在情绪波动时保持觉察与平静。在社交技能训练方面,从简单的日常对话场景模拟开始,如与店员沟通、问路等,逐步提升难度,针对沈薇在对话中的眼神交流、语言表达等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同时,为沈薇制定 “社交小目标”,例如每周主动与一位同事聊天,每月参加一次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完成目标获得成就感,重建社交信心。
经过七个月的心理咨询与实践,沈薇的变化显而易见。她开始主动参与朋友聚会,能自然地分享生活趣事;在家人安排的相亲中,也能保持从容的态度,与对方正常交流。沈薇坦言:“我终于不再被过去的阴影笼罩,社交不再是可怕的任务,而是重新拥抱生活的桥梁。”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