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交恐惧症 > 社交恐惧症心理咨询案例

害怕在课堂上发言,尤其是被老师点名

时间:2025-06-10 19:56:01  来源:  作者:

​案例:与“课堂的聚光灯”和解的120天——小语的社交恐惧症干预记录​


​一、咨客基本信息与主诉​

​姓名​​:小语(化名),女,20岁,某重点大学大二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
​主诉​​:“我害怕在课堂上发言,尤其是被老师点名。上周古代文学课,老师叫我分析《氓》的情感,我站起来大脑一片空白,声音抖得像蚊子,同学小声笑,我哭着坐下;昨天小组讨论《红楼梦》,我全程低头玩笔,不敢看任何人——我不想当‘透明人’,但我控制不住紧张。”

​现病史​​:
小语的症状始于2023年9月大一开学。起因是高中语文课上,她因“分析《赤壁赋》跑题”被老师当众提醒“多读书”,尽管同学私下说“她只是太紧张”,她却开始陷入“别人会觉得我笨=我能力差=不被接纳”的恐惧:

  • ​行为层面​​:
    • 课堂回避:提前占最后一排座位(近2个月仅主动举手1次);小组讨论时用“我同意”“没什么补充”敷衍;
    • 社交前“灾难预演”:被点名前2小时开始心跳加速(110次/分),反复在心里默念“我要说的点”(写了满页纸仍卡壳);
    • 社交后“反刍自责”:下课后反复回忆“刚才哪句话说错了?”“同学是不是在笑我?”;
  • ​认知层面​​:
    • 核心信念:“课堂=被审视的舞台”;“我的声音/观点=被评价的对象”(如同学低头,她认为是“觉得我无聊”);
    • 灾难化想象:“如果我说错话,老师会记住我‘笨’,同学会背后议论‘她不行’”;
  • ​情绪层面​​:
    • 课堂前1小时开始紧张(喉咙发紧、手心出汗、胃里翻涌);
    • 课堂中大脑空白(如分析《氓》时只说“这首诗讲爱情”就卡壳);
    • 课堂后自责(“我太没用了,连课文都分析不好”);
  • ​社会功能​​:
    • 学习受影响:因回避发言,平时分仅得75分(班级平均分88分);
    • 人际关系疏离:仅和高中闺蜜联系,大学室友说“她总低头,像在躲什么”;
    • 躯体症状:近1个月频繁头痛(自评因“长期紧张”),月经推迟(医生诊断与焦虑相关)。

​核心矛盾​​:小语渴望“被老师认可、被同学喜欢”,却被“课堂=审判场”的执念困在“预演-恐惧-回避”的恶性循环里。


​二、首次访谈:书包里的“课堂黑匣子”​

咨询室的飘窗上摆着一盆多肉,小语攥着笔记本坐在沙发上,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封面(边缘已起毛球)。她的书包里露出半截便利贴,上面写满“课堂发言模板”:“《氓》的情感变化是‘热情→怨恨→决绝’”“《红楼梦》中黛玉的性格是‘敏感多疑’”。

​小语​​(声音发颤):“我从初中就开始这样,上课不敢举手,老师点名我就发抖。高中时老师说我‘潜力大’,我更慌了——怕辜负期待,怕‘潜力’变‘笑话’。”(低头翻书包)“你看,我记了3本‘发言笔记’,每本都写‘要自信’,可越写越害怕。”

​咨询师​​(指着便利贴):“这些‘模板’,你写了多久了?”
小语(抬头,眼眶泛红):“大一上学期就开始写,现在都快写满3本了。每写一条,我就更确定‘我果然不适合当学生’。”(停顿)“其实我知道,同学可能根本没注意到我紧张,但我就忍不住想‘他们一定在心里笑我’。”

​咨询师​​(共情):“那种‘被聚光灯照着’的感觉,像心里有面放大镜,把别人的表情、动作都放大成‘对我的评价’,对吗?如果现在让你放下‘别人会否定我’的念头,你会想先尝试什么?”
小语(沉默片刻):“……想和小组同学正常讨论。上周他们约我去图书馆,我找借口推了,其实我挺想的——但一想到‘要说话’,就害怕得睡不着。”(声音渐弱)“可能我这样的人,注定当不了‘优秀的文科生’。”

​关键点提炼​​:小语的社交恐惧源于“被否定的恐惧”(课堂=被审判),通过“预演灾难-回避行为-强化恐惧”的循环维持症状。核心认知偏差是“过度自我关注”(认为自己是“焦点”)和“灾难化思维”(“说错话=全盘否定”)。


​三、干预阶段:拆解“课堂的聚光灯”,重建“学习安全感”​

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课堂暴露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分三阶段帮助小语与“课堂恐惧”和解。

​阶段一:认知重构——打破“我是焦点”的执念​

小语的核心信念是“我的表现决定他人评价”,咨询师通过“证据检验”打破这一逻辑:

​步骤1:记录“课堂灾难”与“实际反馈”​
小语连续7天记录每次课堂后的“灾难想象”与实际结果:

  • 场景1:周二古代文学课,老师提问“《氓》的主题”,她预想“同学会觉得我分析肤浅”,结果同学举手补充“还有对男权的批判”,没人注意她卡壳;
  • 场景2:周四现代汉语课,小组讨论“方言保护”,她预想“我说话会冷场”,结果组员说“小语的观点挺有道理”;
  • 场景3:周六自习课,邻座同学问“这道题怎么做”,她预想“我答错了会被嘲笑”,结果同学说“谢谢,我懂了”。

​步骤2:量化“恐惧的成本”与“收益”​
咨询师引导小语对比:“为‘避免尴尬’花了多少精力?这些精力是否保护了你?”
小语(翻记录):“每天花2小时纠结‘说什么’‘怎么说’,结果同学根本没注意到我紧张;上周推掉小组讨论,反而被说‘不合群’——原来‘不参与’才是真的‘被否定’。”(低头)“我之前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步骤3:重新定义“课堂”​
咨询师问:“如果‘课堂’不是‘审判场’,而是‘学习共同体’,你会怎么看待?”
小语(眼睛发亮):“比如发言不是‘表演’,而是‘分享想法’——其实我高中语文老师说过,‘说错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思考’。”(笑)“可能我之前把‘课堂’想得太严肃了。”

​效果​​:小语的“预演时间”从每天2小时降至30分钟,焦虑值(自评)从9分(极度紧张)降至6分(紧张但可应对)。

​阶段二:暴露与反应预防(ERP)——让“不完美发言”自然发生​

暴露练习的目标是让小语“在不追求完美的情况下,体验课堂的可控性”,咨询师设计了渐进式任务:

​任务1:“1分钟课堂发言”​​(第5次咨询)

  • 目标:在古代文学课上主动举手,用“1分钟”分析《氓》的“桑之未落”意象(提前准备关键词:“生机→凋零→隐喻婚姻”)。
  • 过程:小语坐在最后一排,手指绞着笔杆,举手时手抖得差点碰倒水杯。老师点名后,她深呼吸:“同学们,《氓》里‘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句,我觉得是用桑树的茂盛来隐喻女子婚前的美好……”说完后,老师点头:“这个角度很好,补充得不错。”同学小声说“原来如此”,小语焦虑值从7分降到4分。

​任务2:“小组讨论主导”​​(第8次咨询)

  • 目标:在现代汉语小组讨论中担任“记录员”,主动总结组员观点(允许自己“漏记1条”)。
  • 过程:小语坐在小组中间,手心全是汗。讨论“网络用语对普通话的影响”时,她举着笔说:“我先记一下——王芳说‘yyds’让表达更生动,李阳觉得‘绝绝子’破坏规范……”漏记了1条后,她笑着说:“可能我记不全,但大家的意思我都听到了!”组员鼓掌:“小语的总结超清楚!”小语松了口气,说:“原来‘不完美’的发言,也能被认可。”焦虑值稳定在3-4分。

​效果​​:小语的课堂参与频率从“每周0次”提升至“每周3次”(主动举手、小组讨论发言),焦虑值稳定在3-4分。

​阶段三:社交技能训练——把“恐惧”变成“连接”​

当小语不再回避课堂后,咨询师引导她学习具体技巧,将“被动恐惧”转化为“主动连接”:

  • ​声音训练​​:练习“放慢语速”(如发言前深呼吸2秒,用“我认为…因为…”的结构表达);
  • ​目光接触​​:和同学讨论时,先看对方眼睛3秒再开口(如问“你觉得呢?”时,自然注视对方);
  • ​自我接纳练习​​:每天记录“课堂中的小进步”(如“今天主动举手了”“没因为紧张卡壳”)。

​对话片段(第12次咨询)​​:
​咨询师​​:“现在你还会因为‘说错话’而自责吗?”
​小语​​(笑着展示笔记本):“不会啦!我把‘课堂黑匣子’改成了‘学习手账’——上周主动发言4次,同学说我‘分析有深度’;昨天小组讨论,我当记录员,大家都夸我‘有条理’。原来‘不完美的课堂’,反而能被记住。”(滑动屏幕)“室友说我最近变开朗了,昨天还拉我去食堂吃饭——我居然没紧张!”

​咨询师​​:“听起来‘课堂’不再是任务,而是你探索知识的窗口了。”
​小语​​(点头):“是啊。今天古代文学课,老师夸我‘对《氓》的理解很到位’,我居然没发抖——原来‘被认可’的感觉,比‘不被关注’好多了。”


​四、咨询效果与后续跟踪​

经过15次咨询(每周2次,持续8周),小语的症状显著改善:

  • ​行为层面​​:主动参与课堂发言(每周至少5次),担任小组“讨论记录员”(因总结清晰被老师表扬);
  • ​认知层面​​:能客观看待“课堂评价”(“别人可能只是友好回应,不是针对我”),焦虑值稳定在2-3分;
  • ​社会功能​​:恢复全勤上课,主动加入“文学社”(因擅长分析课文被社长邀请),与室友关系融洽(常一起讨论书籍)。

​结束访谈时,小语说​​:“以前我总觉得‘课堂=被审判’,现在才明白,课堂是‘一起成长的地方’——我分享我的想法,别人分享他们的,这样就很好。当我学会和‘紧张’共处,反而能更专注地学习。”


​案例总结​

社交恐惧症(课堂回避型)的核心,是个体将“自我价值”异化为“他人评价”的错误认知(被否定=我不够好),通过回避社交缓解焦虑,却让学习失去了温度。咨询的关键在于:

  1. ​打破“我是焦点”的执念​​:用“学习共同体”替代“审判场”,降低对“完美表现”的过度控制;
  2. ​暴露与接纳​​:通过行为实验让患者体验“不完美发言”的可控性,逐步降低焦虑敏感度;
  3. ​重构“课堂”的意义​​:将“恐惧源”转化为“成长工具”,赋予其积极价值。

正如小语在咨询笔记中写的:“课堂不是舞台,是土壤——我在上面种下思考的种子,别人浇浇水,我就长大了。当我松开‘被审视’的手,反而能更自由地吸收阳光。”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