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首页
心理咨询
强迫症
焦虑症
婚姻
社交恐惧症
家庭关系
抑郁症
精神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社交恐惧症
>
社交恐惧症心理咨询案例
与同事打招呼时就开始心慌,说话时声音颤抖
时间:2025-06-01 12:36:26 来源: 作者:
陈某,一位 30 岁的女性,已婚已育,拥有高中学历,为了生活来到杭州务工。五年前的那个春节,成为了她人生的转折点。回到老家过年时,她突然开始莫名地紧张、自卑,原本热闹的家庭聚会,在她眼中却成了难以承受的压力。面对亲戚朋友热情的问候,她总是支支吾吾,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内心充满了不安和恐惧,甚至不愿踏出家门一步。
回到杭州后,这种糟糕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在工作中愈演愈烈。与同事相处时,她的紧张感如影随形,常常在与同事打招呼时就开始心慌,说话时声音颤抖,额头冒出细密的汗珠,头发也感觉发麻。渐渐地,她开始回避一切社交场所,不敢参加公司的聚餐,不敢和同事一起讨论工作,频繁更换工作,每到一个新环境,这种恐惧就会加剧,让她痛苦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陈某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开始了漫长而细致的治疗过程。在第 1 - 3 次治疗中,咨询师通过摄入性访谈,耐心地倾听陈某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详细了解她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以及社交情况,进行初步的诊断评估。在这个过程中,陈某一边哭泣一边诉说:“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怪物,连正常和人交流都做不到。” 咨询师温柔地安慰她:“别担心,你的感受我都能理解,我们一起努力,一定可以找到解决办法的。” 通过这几次交流,咨询师与陈某建立了信任的治疗同盟,并共同制定了治疗目标和方案。
第 4 - 5 次治疗,咨询师引导陈某认识自身歪曲的认知和不良行为模式。“陈某,你觉得为什么你会这么害怕和别人交流呢?是不是在你的心里,总是觉得别人会看不起你,会嘲笑你?” 咨询师问道。陈某点点头,“是的,我总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好,别人肯定都在心里笑话我。” 咨询师接着说:“那我们来分析一下,你有没有实际的例子证明别人真的这样想呢?”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陈某开始反思,发现很多时候自己的担心都是没有根据的。
第 6 次咨询,咨询师运用生命线技术,帮助陈某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陈某回忆起小时候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被父母严厉批评,从那以后就变得越来越不自信。通过这次回顾,陈某领悟到自身问题的易感和维持因素,明白自己的社交恐惧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
第 7 - 9 次治疗,咨询师与陈某的负性核心信念和自动思维进行辩驳。当陈某再次说出 “我肯定做不好,别人都会批评我” 时,咨询师回应道:“你之前在工作中也有过出色完成任务的时候,这说明你是有能力的,不能因为一次的担心就否定自己。” 在一次次的辩驳中,陈某产生了新的适应性认知,开始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第 10 - 13 次治疗,咨询师和陈某一起建立了焦虑等级清单,从最轻微的社交场景开始,如在超市与收银员简单交流,到难度较高的场景,如在公司会议上发言,进行暴露疗法。每次面对新的场景,陈某都会紧张得浑身发抖,但在咨询师的鼓励下,她还是咬牙坚持。“我真的好害怕,我觉得我要撑不下去了。” 陈某在一次暴露练习后哭着说。咨询师拍拍她的背,“你已经做得很棒了,每一次尝试都是进步,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第 14 - 15 次治疗,主要是巩固治疗效果,处理移情,结束咨询。经过 15 次的治疗,陈某的社会焦虑量表评分由 49 分减至 26 分,工作社交情境中的 SUDs 评分达到 2 - 3 分。当她再次回到老家探亲时,虽然内心还是会有一丝焦虑,但已经能够正常与人交往,脸上也有了久违的笑容,社交焦虑症状基本得到了缓解,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站内搜索:
新闻
下载
图库
FLASH
电影
商品
文章
分类信息
高级搜索
网站首页
|
从深渊到释放爱与光:心理咨询师夏伟的生命重建之路
|
性格重塑
|
全息系统心理咨询
|
心理成长
|
心理咨询师夏伟
|
咨客反馈
|
咨询流程
|
WAP
微信362890071
鄂ICP备2022012149号-1
电话18163542930
QQ362890071
2004年开始二十年面询电话咨询工作,咨询经验上万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