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强迫症 > 疑病症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癌症恐惧伴死亡焦虑的认知行为干预‌

时间:2025-04-12 11:31:32  来源:  作者: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癌症恐惧伴死亡焦虑的认知行为干预‌

个案概况‌
来访者林某,男性,32岁,程序员。因持续3年的癌症恐惧、死亡焦虑伴躯体化症状就诊。家族史:堂兄(胃癌)、舅舅(肺癌)于三年前相继病逝。个人史:追求完美的性格特征,长期践行"健康管理计划",有每周三次健身房锻炼、每日服用五种保健品的强迫性行为模式。

主诉‌
"控制不住地检查身体异常,想到死亡就呼吸困难,最近三个月出现间歇性自杀意念"

现病史‌
三年前因胃痛误诊肝癌(后复查排除),恰逢亲属癌症去世,逐渐出现:
1)疑病观念:每日3次全身触诊,购买家用CT扫描仪
2)灾难化认知:将胃胀气解释为"癌细胞扩散征兆"
3)回避行为:拒绝参加体检,避开医院周边三公里范围
4)生理唤醒:发作性心动过速(静息心率达120次/分)
5)社会功能损害:无法专注工作,婚姻关系濒临破裂

心理评估‌

90项症状清单(SCL-90):躯体化3.8,焦虑3.2,抑郁2.9
死亡焦虑量表(DAS):总分89(>75提示临床显著)
癌症认知问卷:灾难化维度T分72(常模M=50, SD=10)
防御方式问卷:过度使用抵消(38)、幻想(42)机制
生理指标:皮肤电反应基线值4.8μS(正常范围1-3μS)

诊断依据(ICD-11)‌
6B25 疑病障碍
6B03 广泛性焦虑障碍
QE84 与应激相关的躯体不适

咨询目标‌
近期:打破"身体检查-焦虑加重-强迫检查"恶性循环
远期:重建死亡认知图式,发展适应性应对策略

干预过程(森田疗法整合认知行为技术)‌

认知重构阶段(1-3次)‌

布置悖论性作业:要求每天用手机录制2次"癌症自白"("我可能正在发生癌变")
现实检验技术:共同绘制"身体信号解释对照表",区分生理性不适(如肠鸣音)与病理性指征
认知连续体训练:将"患癌概率"具象化为1000个玻璃珠中的2颗(参考本地区癌症发病率)

暴露与反应预防阶段(4-6次)‌

分级暴露:从阅读癌症科普文章(SUDS 50)到观看肿瘤切除术视频(SUDS 90)
仪式行为阻断:设计"检查替代包"(含压力球、嗅觉刺激物等)应对触诊冲动
接纳练习:引导将"我要消灭恐惧"转化为"恐惧是生命预警系统"

存在主义探索阶段(7-8次)‌

生命线技术:用不同颜色标记已逝/现存亲属年龄,可视化"平均预期寿命"
死亡觉知日记:记录每日三件"向死而生"的体验(如晨跑时的呼吸觉知)
意义重构:通过空椅子技术完成与已故亲属的"未竟对话"

效果评估‌
8次咨询后(每周1次,共2个月):

SCL-90躯体化维度降至2.1,死亡焦虑量表降幅达42%
强迫性检查行为从日均6.7次减至0.8次
工作效能恢复至病前85%,重启婚姻咨询
6个月随访确认疗效维持,自述"能带着不确定性生活"

个案概念化‌
核心认知偏差:

概率谬误:将亲属患癌风险等同于自身风险
控制幻觉:"完美健康管理能消除死亡风险"
情感推理:"恐惧强烈说明危险真实存在"

维持因素:

安全行为(过度检查)产生短期焦虑缓解
配偶的过度照顾强化病患角色认同
职业特性(程序员)助长"非黑即白"思维模式

专业讨论‌

森田疗法"顺应自然"原则与认知行为疗法的协同效应:前者处理存在性焦虑,后者修正具体认知偏差
文化因素影响:来访者成长过程中经历多位亲属癌症去世,形成"家族诅咒"的集体叙事
技术整合创新:将虚拟现实(VR)技术应用于死亡暴露的伦理争议

建议与启示‌

对疑病障碍患者,需警惕过度医学检查造成的医源性暗示
存在主义议题应作为慢性疾病焦虑的核心治疗维度
推荐使用双通道干预:药物治疗(SSRIs)处理生理唤醒,心理治疗重建认知框架

咨询师反思‌

初期过度聚焦症状消除,忽视了来访者"健康追求"背后的存在意义缺失
未及时处理配偶的焦虑传递问题(妻子偷偷记录其身体变化)
文化敏感性不足:来访者对"顺应自然"的禅宗背景存在理解偏差

案例启示‌
该案例印证了存在主义心理学关于"死亡焦虑作为成长动力"的核心理念。当来访者将"消灭恐惧"的目标转化为"与恐惧同行",其心理能量得以从防御性消耗转向建设性生活。治疗过程提示,对慢性健康焦虑的干预需要:①建立耐受不确定性的心理弹性;②重构疾病叙事中的控制感错觉;③在生命有限性中发掘存在价值。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