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强迫症 > 躯体变形障碍

总认为自己太矮的心理咨询案例

时间:2025-06-01 17:42:44  来源:  作者:

跨越身高焦虑:青少年躯体变形障碍心理咨询案例


17 岁的赵阳(化名)弓着背走进咨询室,整个人缩在椅子里,目光始终盯着地面。“我太矮了,走在人群里像个‘小矮人’,所有人都在嘲笑我。” 赵阳声音低沉,言语间满是自卑与痛苦。作为一名高二学生,他因身高较同龄人矮,每天都陷入对自己身材的病态关注中,不仅频繁用增高鞋垫、厚底鞋伪装,甚至不愿去学校,成绩也因此一落千丈。
深入了解发现,赵阳的躯体变形障碍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初中时,他就因身高问题被同学起绰号 “小不点”,这些嘲笑如影随形,逐渐侵蚀他的自信心。进入高中后,班级合照时,他总是被安排站在前排,这种视觉上的对比更让他觉得自己 “格格不入”。而父母 “身高不够会影响未来发展” 的念叨,更是加重了他对自身缺陷的焦虑,使他对外貌的关注逐渐失控。
针对赵阳的情况,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结合家庭治疗的方式进行干预。首次咨询,咨询师以温和的语气和开放的态度倾听赵阳的经历,“一直被这些困扰折磨,你一定很不容易。” 这番共情让赵阳紧绷的神经稍有放松,开始愿意倾诉内心的想法。
在认知行为疗法环节,咨询师引导赵阳记录自己每天关于身高的负面想法及情绪反应。赵阳写道:“今天体育课自由活动,我不敢和同学们一起打球,总觉得他们会因为我的身高嫌弃我,我难过又自卑。” 咨询师与他一起分析这些想法的不合理性,通过提问引导他思考:“有没有实际证据表明同学们因为身高不愿意和你一起玩?身高真的能决定一个人的全部价值吗?” 同时,帮助赵阳挑战认知扭曲,比如 “非黑即白” 的思维 —— 他总认为身高不够就意味着彻底失败,咨询师引导他认识到人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行为训练上,咨询师制定了逐步暴露计划。从穿着普通鞋子在小区散步,到不刻意在意身高参加学校社团活动,每次暴露前,咨询师都会教赵阳深呼吸、放松肌肉,缓解焦虑情绪。最初尝试不穿增高鞋垫去学校时,赵阳紧张得浑身发抖:“我不敢,要是被同学看到,肯定又要被嘲笑了。” 咨询师鼓励他:“这是改变的第一步,真正的勇敢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带着恐惧前行。”
家庭治疗方面,咨询师与赵阳的父母进行多次沟通。起初,父母认为 “提醒他身高问题是为他好,让他早点想办法改善”,经咨询师解释,他们才意识到过度强调身高带来的负面影响。父母开始改变态度,不再提及身高相关话题,转而关注赵阳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给予更多情感支持。
随着咨询的推进,赵阳开始主动参与班级活动,不再执着于用外在方式 “增高”。他还加入了学校的辩论社团,在一次次激烈的辩论中,凭借出色的思维和口才赢得同学的认可。“原来除了身高,我还有很多能让大家看到的闪光点。” 赵阳在最后一次咨询中,挺直了背,眼神中充满自信。
经过半年的系统咨询,赵阳成功摆脱了身高焦虑带来的困扰,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这个案例证明,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改变不合理认知与行为模式,结合家庭环境的调整,能够有效帮助躯体变形障碍患者走出心理困境,重新建立自信,拥抱健康的身心状态。
上述案例呈现了青少年躯体变形障碍的干预过程。若你对案例的情节、咨询方法还有其他想法,或是想调整案例主题,欢迎随时和我沟通。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