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强迫症 > 口水强迫症

嘴巴里总是有口水,不停地想吞口水

时间:2025-06-16 16:10:38  来源:  作者:

“口水”背后的秘密:自体精神分析疗法解锁口水强迫症心结
张女士(化名)第一次走进心理咨询师夏伟的办公室时,显得格外紧张。她穿着得体,但眼神躲闪,说话时总是下意识地用纸巾擦拭嘴角,仿佛那里永远也擦不干净。她深吸一口气,带着浓重的焦虑感开口道:“夏老师,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这几年一直被‘口水强迫症’困扰,感觉嘴巴里总是有口水,不停地想吞口水,控制不住。这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我快被这个‘口水问题’逼疯了。”
张女士详细描述了她的症状:无论是在开会、与人交谈,还是安静地坐着,她都感觉口腔里充斥着过多的口水,仿佛一个永不停歇的水龙头。这种持续性的湿润感让她坐立难安,不得不频繁地、几乎是机械地吞咽口水。她害怕别人察觉到她的异常,担心别人觉得她不正常、邋遢,这种恐惧感又加剧了她的紧张,使得口水强迫症的症状愈发严重,形成了一个“感觉口水多 -> 担心被看到 -> 更紧张 -> 感觉口水更多 -> 更频繁吞咽”的恶性循环。她试过各种方法,包括看医生、吃药、甚至偷偷练习“憋住不吞”,但效果都微乎其微,反而让她更加绝望。
夏伟在倾听中,运用自体精神分析疗法的视角,开始留意张女士的语言、行为以及她与“口水强迫症”的关系模式。他注意到,张女士在描述症状时,语气中充满了对“口水”的厌恶和恐惧,仿佛“口水”是她身体里一个不受欢迎的“异物”。同时,她反复强调“控制不住”,这暗示着一种内在的无力感和对自身身体的失控感。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夏伟没有急于教张女士如何“控制”吞口水的行为,而是引导她探索这个“口水强迫症”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的自体议题。他温和地问道:“张女士,当我们深入看看这个‘口水强迫症’,它除了让你感觉不舒服、害怕被看见之外,它还像在告诉你什么?或者说,它让你想起了什么?”
在安全、信任的咨询关系建立后,张女士开始慢慢回忆。她谈到童年时期,父母工作繁忙,常常将她交给保姆照顾。她感觉自己是被“扔”出去的,不被重视,内心充满了被抛弃感。她尤其记得有一次,她因为口渴想喝水,但保姆正在忙,不耐烦地让她“自己含口水咽下去”,语气中带着嫌弃。那一刻,她感觉自己的需求不被看见,自己的存在不被接纳,仿佛就像那口被嫌弃的“口水”。
夏伟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线索,鼓励张女士进一步探索:“所以,当‘口水强迫症’出现时,除了身体上的不适,它是否也在提醒你,那种‘不被看见、不被接纳’的旧有感觉?”
随着咨询的深入,张女士逐渐意识到,“口水强迫症”不仅仅是一个生理或行为问题,它更像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她在早年经历中形成的“自我不被接纳”的创伤体验。她通过不停地“吞口水”,潜意识里可能是在试图“吞掉”那个不被看见、不被喜欢的“自己”,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一种虚假的“控制感”和“完整性”。而对外界眼光的恐惧,则强化了她对这种“内在污点”(口水)的排斥和隐藏。
夏伟运用自体精神分析疗法,着重于建立和巩固与张女士的自体客体关系——一个稳定、共情、能够容纳她所有情绪(包括对“口水”的厌恶、恐惧,以及深藏的委屈和受伤感)的咨询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张女士感受到了被真正看见、被理解、被接纳。她不再需要通过“吞口水”这种极端方式来处理内在的冲突和创伤。
几个月后,张女士再次来到咨询室,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笑容。她告诉夏伟:“夏老师,现在感觉好多了。‘口水强迫症’好像真的减轻了很多,偶尔感觉口水多,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恐慌了。我知道那可能只是身体的感觉,或者是一种旧有模式的残留,但我不再觉得那是‘我’的一部分,需要拼命去隐藏或控制。我好像更能接纳自己了。”
张女士的故事表明,对于像“口水强迫症”这样看似具体的行为问题,运用自体精神分析疗法,深入探索症状背后的自体结构、早期创伤和客体关系,可以帮助来访者理解症状的象征意义,并在咨询关系中修复自体,最终实现康复,从“口水强迫症”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