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首页
心理咨询
强迫症
焦虑症
婚姻
社交恐惧症
家庭关系
抑郁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强迫症
>
口水强迫症
害怕口腔持续分泌唾液的口水强迫症
时间:2025-04-15 12:05:32 来源: 作者:
心理咨询案例记录:夏伟老师干预口水强迫症患者
咨询师:夏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来访者:张女士,32岁,患口水强迫症十余年,主诉因过度担忧吞咽动作及声音“传染他人”而长期回避社交。
一、初次咨询:症状评估与核心问题梳理
1. 症状描述
张女士自述:
每次吞咽时,会反复想象唾液流动过程,并伴随“唾液是否吞完”的怀疑,导致口腔持续分泌唾液。
在公共场合(如办公室、餐厅)吞咽口水时,认为他人能听到声音或察觉动作,担心被评价为“怪异”,进而引发焦虑。
长期采取“少说话”“避免聚餐”等回避行为,社交功能严重受损。
2. 心理机制分析
夏老师指出其核心问题:
错误认知:将正常生理行为(吞咽)视为“异常信号”,并主观放大他人对其行为的关注度。
强迫循环:吞咽焦虑→过度关注口腔→唾液分泌增加→强化回避行为→加重症状。
二、干预方案:分阶段调整认知与行为
第一阶段:认知重建(第1-3次咨询)
目标:打破“吞咽=传染他人”的错误关联。
干预过程:
认知行为疗法(CBT):
引导张女士记录日常吞咽场景中的具体想法(如“同事听到声音会嫌弃我”),并分析其合理性。
通过数据对比(如询问亲友是否留意其吞咽动作),验证“他人关注度”是否与事实相符。
正念训练:
教授“观察唾液分泌而不评判”的练习,减少对吞咽动作的过度控制。
进展:张女士逐渐意识到“他人实际关注度远低于自己的想象”,焦虑强度降低20%。
第二阶段:暴露与反应预防(第4-6次咨询)
目标:减少回避行为,适应社交场景中的吞咽反应。
干预过程:
阶梯式暴露:
从低压力场景(独自用餐)逐步过渡到高压力场景(同事聚餐),要求张女士正常吞咽并记录实际反馈。
布置行为实验:主动询问同事是否注意到其吞咽动作,结果无人表示关注。
放松训练:
结合深呼吸与渐进式肌肉放松,缓解暴露过程中的躯体化紧张。
进展:张女士在办公室主动参与聊天,回避行为减少50%,对吞咽的“灾难化联想”显著减弱。
第三阶段:巩固与预防复发(第7-8次咨询)
目标:强化自我接纳,建立长期应对策略。
干预过程:
认知强化:
总结“吞咽无害”的科学依据(如唾液无传染性、吞咽为正常生理反射),巩固理性认知。
自我管理计划:
制定“焦虑自评量表”,当焦虑值超过阈值时,启动正念呼吸或转移注意力法。
结果:随访3个月,张女士社交活动基本恢复,仅偶尔在高压情境下出现轻微焦虑,可自主调节。
三、案例总结
夏老师强调:口水强迫症的干预需聚焦于纠正错误归因(如“传染他人”)与减少行为回避,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与暴露训练的协同作用,帮助患者重建对生理反应的客观认知。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站内搜索:
新闻
下载
图库
FLASH
电影
商品
文章
分类信息
高级搜索
网站首页
|
从深渊到释放爱与光:心理咨询师夏伟的生命重建之路
|
性格重塑
|
全息系统心理咨询
|
心理成长
|
心理咨询师夏伟
|
咨客反馈
|
咨询流程
|
WAP
微信362890071
鄂ICP备2022012149号-1
电话18163542930
QQ362890071
2004年开始二十年面询电话咨询工作,咨询经验上万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