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强迫症 > 口水强迫症

害怕口腔持续分泌唾液‌的口水强迫症

时间:2025-04-15 12:05:32  来源:  作者:
心理咨询案例记录:夏伟老师干预口水强迫症患者‌

咨询师‌:夏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来访者‌:张女士,32岁,患口水强迫症十余年,主诉因过度担忧吞咽动作及声音“传染他人”而长期回避社交。

一、初次咨询:症状评估与核心问题梳理‌

1. 症状描述‌
张女士自述:

每次吞咽时,会反复想象唾液流动过程,并伴随“唾液是否吞完”的怀疑,导致口腔持续分泌唾液‌。
在公共场合(如办公室、餐厅)吞咽口水时,认为他人能听到声音或察觉动作,担心被评价为“怪异”,进而引发焦虑‌。
长期采取“少说话”“避免聚餐”等回避行为,社交功能严重受损‌。

2. 心理机制分析‌
夏老师指出其核心问题:

错误认知‌:将正常生理行为(吞咽)视为“异常信号”,并主观放大他人对其行为的关注度‌。
强迫循环‌:吞咽焦虑→过度关注口腔→唾液分泌增加→强化回避行为→加重症状‌。
二、干预方案:分阶段调整认知与行为‌

第一阶段:认知重建(第1-3次咨询)‌
目标‌:打破“吞咽=传染他人”的错误关联。

干预过程‌:

认知行为疗法(CBT)‌:

引导张女士记录日常吞咽场景中的具体想法(如“同事听到声音会嫌弃我”),并分析其合理性。
通过数据对比(如询问亲友是否留意其吞咽动作),验证“他人关注度”是否与事实相符‌。

正念训练‌:

教授“观察唾液分泌而不评判”的练习,减少对吞咽动作的过度控制‌。

进展‌:张女士逐渐意识到“他人实际关注度远低于自己的想象”,焦虑强度降低20%‌。

第二阶段:暴露与反应预防(第4-6次咨询)‌
目标‌:减少回避行为,适应社交场景中的吞咽反应。

干预过程‌:

阶梯式暴露‌:

从低压力场景(独自用餐)逐步过渡到高压力场景(同事聚餐),要求张女士正常吞咽并记录实际反馈‌。
布置行为实验:主动询问同事是否注意到其吞咽动作,结果无人表示关注‌。

放松训练‌:

结合深呼吸与渐进式肌肉放松,缓解暴露过程中的躯体化紧张‌。

进展‌:张女士在办公室主动参与聊天,回避行为减少50%,对吞咽的“灾难化联想”显著减弱‌。

第三阶段:巩固与预防复发(第7-8次咨询)‌
目标‌:强化自我接纳,建立长期应对策略。

干预过程‌:

认知强化‌:
总结“吞咽无害”的科学依据(如唾液无传染性、吞咽为正常生理反射),巩固理性认知‌。
自我管理计划‌:
制定“焦虑自评量表”,当焦虑值超过阈值时,启动正念呼吸或转移注意力法‌。

结果‌:随访3个月,张女士社交活动基本恢复,仅偶尔在高压情境下出现轻微焦虑,可自主调节‌。

三、案例总结‌

夏老师强调:口水强迫症的干预需聚焦于‌纠正错误归因‌(如“传染他人”)与‌减少行为回避‌,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与暴露训练的协同作用,帮助患者重建对生理反应的客观认知‌。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