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强迫症 > 强迫症案例

反复确认的快递员

时间:2025-06-12 08:04:55  来源:  作者:

关键词:强迫症,心理咨询,快递员,学生,焦虑,反复确认,认知行为疗法,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心理求助,原创案例
在城市的喧嚣中,每天有无数快递包裹穿梭。而小刚(化名),就是这庞大物流网络里一个普通却又有些“特殊”的快递员。他负责的区域不大,但每天下班后,他都像卸下了一副沉重的盔甲,疲惫不堪。这份疲惫,不仅仅来自体力劳动,更多的是来自内心那个无休止的“确认怪圈”。
小刚二十出头,高中毕业后进入快递公司工作。他是个内向、认真甚至有些“轴”的年轻人。起初,他对这份工作充满热情,觉得能亲手将包裹送到收件人手中,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一种奇怪的感觉开始缠绕他。他开始担心自己送错地址,担心把A客户的快递送给了B客户,担心包裹在转运过程中丢失了信息。这种担心并非毫无根据——他确实曾有一次因为看错门牌号,给错了一个小件包裹,虽然最终找到了,但客户的不满和领导的批评让他记忆犹新。
从此,一个可怕的念头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生根发芽:我必须百分之百确保每一次派送都绝对正确,绝对不能出错。于是,他开始反复核对。送完一个包裹,他会忍不住回头张望,确认收件人确实收下了;回到站点,他会一遍遍翻看派送记录,核对每一个签收信息;甚至晚上睡觉前,他都会躺在床上,在脑海里复盘当天的派送路线和客户,仿佛这样就能弥补白天的疏漏。这种反复确认的行为,让他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作效率直线下降,还常常因此错过吃饭和休息。更糟糕的是,这种担忧像病毒一样扩散,他开始担心家里煤气没关好,担心手机没锁屏,担心银行卡信息泄露……他的世界,仿佛被一个“必须正确”的紧箍咒牢牢套住,焦虑感如影随形。
小刚的情况,已经明显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知道自己这样不对,也尝试过用意志力去对抗,但效果甚微。在一次几乎因为过度检查而晕倒在工作岗位后,在同事和家人的劝说下,他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在咨询中,我了解到小刚的成长经历。他从小被教育要“听话”、“不出错”,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父母对他的要求很高。这种成长环境,可能无意中强化了他对“正确”的极端追求。咨询初期,我们重点做了“心理教育”,帮助小刚理解强迫症的本质——它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种与焦虑相关的神经症,是大脑在过度保护我们。他明白了,反复检查并不能真正消除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反而会加固他的恐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接着,我们开始运用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核心技术——认知重构和行为实验。针对小刚的核心信念“必须绝对正确,否则就是灾难”,我们开始一起挑战它。我引导他思考:如果真的送错了一个包裹,最坏的结果是什么?通常是联系客户,道歉,重新寄送,这真的就是世界末日吗?通过多次讨论和现实案例的分析,小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恐惧被放大了,现实中的“错误”往往有解决的办法,并不会导致他想象中的灾难。
在行为实验方面,我们设计了一些“暴露与反应阻止”的任务。比如,故意让他“不完美”地完成一项派送任务——比如,在确认信息时,故意少看一个细节,然后观察自己的焦虑反应,但不进行后续的反复检查。一开始,他的焦虑值飙升,但通过多次练习,他发现,即使没有反复确认,世界也没有因此崩塌,焦虑感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下降。我们还练习了“延迟确认”,比如,送完一批快递后,等半小时甚至一小时再去看记录,逐渐延长“不确定”的时间窗口。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小刚多次因为焦虑而想要放弃,想要回到过去那种“安全”的反复检查模式。每当这时,我们就一起回顾他的进步,重新调整目标,给予他支持和鼓励。同时,我们也教给他一些放松技巧和正念练习,帮助他在焦虑来袭时更好地应对。
经过半年多的坚持,小刚的变化是明显的。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被“确认”的念头紧紧攫住,工作效率提高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我:“现在我知道,人不可能永远不出错,重要的是怎么去面对和处理。强迫症就像一个假朋友,它假装在保护我,其实是在消耗我。现在,我学会和它‘和平共处’了。”
小刚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如何从对“正确”的过度执念中走出来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强迫症可以发生在任何职业的人身上,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工作,也可能成为强迫思维的“触发器”。如果你也正被类似的强迫思维和行为困扰,请不要独自承受,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是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希望小刚的经历,能给同样在黑暗中摸索的你,带来一丝光亮和力量。如果你正被强迫症困扰,不妨尝试搜索相关的心理咨询服务,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