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强迫症 > 强迫症案例

总是担心的班主任

时间:2025-06-12 07:47:18  来源:  作者:

​案例:从“护雏妈妈”到“松弛型班主任”——林悦的强迫症干预纪实​


​一、咨客基本信息与主诉​

​姓名​​:林悦(化名),女,30岁,某市重点初中初二(3)班班主任(教龄5年,带过2届毕业班)。
​主诉​​:“我现在连梦里都在数学生人数——昨晚梦见小宇没出校门,惊醒时枕头都湿了。我是不是‘魔怔了’?”

​现病史​​:
症状始于2023年10月的一场“虚惊”。林悦带学生放学时,班里最调皮的小宇趁她整理作业本,偷偷溜去操场骑自行车,结果摔破了膝盖。虽无大碍,但家长在家长群里发了句“林老师,孩子说今天放学时您好像没注意到他提前走了”,这句话像根刺扎进她心里。此后,她开始陷入“必须保护每个学生”的强迫循环:

  • ​行为表现​​:
    • 放学检查:每天放学时,她会在教室门口站10分钟,数着“1、2、3……45”(全班45人)确认全部离校;回家后还要在手机备忘录里打勾“已确认离校”,重复3遍;
    • 课堂监控:上课时每隔5分钟扫视全班(用余光数人数),若发现空座位,立刻停下讲课冲去办公室打电话确认;
    • 睡眠入侵:睡前必须回忆“今天哪个学生可能没吃午饭?”“小雨的咳嗽药带了吗?”——平均入睡时间从22:00推迟至00:30;
  • ​情绪反应​​:
    • 强迫行为时:心跳加速(105次/分)、手心出汗(纸巾每天用3包)、喉咙发紧(“像有人勒着我脖子”);
    • 中断强迫时:强烈自责(“我怎么又漏了?”)、恐慌(“万一孩子出事了怎么办?”);
  • ​社会功能​​:
    • 工作效率下降:因频繁检查,备课时间从每天2小时压缩至40分钟(教案总写得潦草);
    • 家庭关系紧张:丈夫抱怨“你现在是‘护学生比护我亲’”,上周因她凌晨1点还在发“确认离校”消息,两人爆发争吵;
    • 躯体症状:近1个月脱发严重(发缝变宽)、月经紊乱(周期从28天延长至35天)。

​核心矛盾​​:林悦渴望“做学生最可靠的守护者”,却被“强迫检查”拖入“过度保护-自我消耗-更过度保护”的死循环,濒临“职业倦怠”边缘。


​二、首次访谈:教室后排的“护雏妈妈”​

咨询室布置成暖黄色调(模拟教室氛围),林悦缩在沙发角落,怀里抱着个印着“优秀班主任”的保温杯(杯身贴满学生画的感谢卡)。她的手机屏幕亮着“班级群”(未读消息99+),但始终没点开——她怕看到家长的“提醒”。

​林悦​​(声音发颤):“我以前不是这样的。带第一届学生时,我能和学生一起踢毽子、聊漫画,他们喊我‘悦姐’。现在……(低头看手机)刚才放学,我数到第44个学生,第45个小琪没影,我当场腿就软了——后来发现她去办公室找我,但我还是整夜没睡。”(吸鼻子)“我老公说我‘像被学生拴住的狗’,可我控制不住啊。”

​咨询师​​(递温水,目光温和):“你说‘控制不住’,是因为‘怕出事’,还是因为‘怕被责怪’?”
林悦(愣住):“……两者都有吧。上次小宇摔了,家长没怪我,但我自己过不去——我是班主任,‘保护学生’是我的责任。”(苦笑)“现在我连‘责任’都快扛不动了。”

​咨询师​​(共情):“当‘保护者’的压力,比当‘被保护者’大多了。你每天像抱着45个‘小炸弹’,生怕哪一个‘炸’了——这种‘提心吊胆’,一定像心里压了块大石头吧?”
林悦(眼眶发红):“昨天批改作业,我看到小雨在本子上画了个哭脸,写‘林老师今天又皱眉了’。我当时就哭了——我连‘让学生开心’都做不到了。”

​关键点提炼​​:林悦的强迫症源于“创伤性事件”(小宇摔伤引发的家长质疑)与“救赎者情结”(“我必须完美,否则就是失职”)的叠加,形成“过度自我监控”(“每个学生都必须安全”)和“情绪记忆泛化”(“一次疏忽=终身失职”)的恶性循环。


​三、干预阶段:拆解“护雏的枷锁”,重建“松弛的守护”​

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叙事疗法+家庭系统干预​​,分四阶段帮助林悦从“被困者”转变为“松弛型守护者”。

​阶段一:认知重构——打破“完美守护=责任”的错误联结​

林悦的核心信念是“我的强迫检查=尽到责任”,根源在于“一次疏忽=失职”的灾难化认知。咨询师通过“责任边界”讨论和“学生真实反馈”,帮助她重新定义“守护”:

​步骤1:绘制“强迫行为-责任”关联图​
林悦在纸上列出“认为‘必须检查’的场景”与“实际责任”:

  • 场景1:放学数人数→家长群未提“漏数”,学生安全无影响;
  • 场景2:上课扫视人数→空座位是学生去厕所(已和老师报备);
  • 场景3:睡前回忆学生→小雨的咳嗽药是她妈妈特意交代的“不用提醒”。

​步骤2:量化“责任”的真实边界​
咨询师引导:“你觉得‘班主任的责任’是什么?”
林悦(思考):“……是‘尽力而为’,不是‘万无一失’。去年流感季,我班20个学生发烧,我熬夜照顾,家长反而说‘您已经做得很好了’。”(眼睛发亮)“原来‘责任’不是‘不出错’,是‘用心’。”

​步骤3:重新定义“护雏”​
咨询师问:“如果‘护雏’不是‘把每个学生揣在怀里’,而是‘教他们自己飞’,你会怎么看待?”
林悦(点头):“比如小宇,他现在知道‘提前离校要报备’,这比我一直盯着他更有用——我之前总怕他出事,却没教他‘如何保护自己’。”(笑)“原来‘守护’的最高境界,是‘放手’。”

​效果​​:林悦的“强迫行为触发频率”从“每天20次”降至“每天8次”,焦虑值(自评)从9分(崩溃)降至6分(紧张但可应对)。

​阶段二:叙事疗法——把“救赎者”故事改写成“成长者”故事​

林悦的强迫行为因“救赎者情结”(“我必须拯救所有学生”)强化,咨询师通过“故事接龙”和“关键事件重构”,帮助她从“被责任绑架”转向“被成长驱动”:

​任务1:“我的第一次‘失误’”分享会(第4次咨询)​

  • 规则:林悦分享“带第一届学生时最崩溃的事”(曾因忘记关教室空调导致设备损坏,被校长批评)。
  • 过程:林悦坦言:“那时我躲在厕所哭了半小时,但后来校长说‘能承认错误,才是好老师’。”同事反馈:“原来你也经历过‘不完美’——我们反而更佩服你了。”
  • 效果:林悦反馈:“原来‘犯错’不是‘失职’,是‘成长’的一部分。”

​任务2:“学生的‘真实需求’”探索(第7次咨询)​

  • 规则:林悦采访3名学生(小宇、小雨、班长),问“你希望林老师怎么做?”。
  • 过程:
    • 小宇:“我希望老师别总皱着眉,和我们一起踢毽子就行。”;
    • 小雨:“我咳嗽药是我妈让我带的,不用老师提醒。”;
    • 班长:“老师,我们自己能管好纪律,您多休息会儿吧。”
  • 反馈:林悦说:“原来孩子们不需要‘24小时监控’,他们需要‘有温度的老师’。”
​阶段三:家庭系统干预——重建“被支持的守护者”​

林悦的强迫行为因“家庭理解缺失”加剧,咨询师联合丈夫参与2次家庭咨询,引导他看到“守护背后的爱”而非“控制”:

​对话片段(第5次家庭咨询)​​:
​咨询师​​(对丈夫):“林悦说‘怕学生出事’,其实是‘怕自己没保护好他们’,对吗?”
​丈夫​​(挠头):“我知道她用心,但她现在连和我聊天都要看手机——我以为她‘不爱我了’。”
​咨询师​​(对林悦):“你说‘怕学生出事’,是怕‘自己没做好’,还是怕‘家长责怪’?”
林悦(低头):“……是怕‘自己没做好’。”(吸鼻子)“我老公昨天说‘你要是累垮了,谁来管我们’,我当时就哭了——原来他也在担心我。”

​家庭行动约定​​:

  • 丈夫每天下班陪林悦散步10分钟(不聊学生,只聊“今天有什么开心事”);
  • 林悦每周选1天“不检查放学人数”(由班干部代劳),丈夫负责接送孩子;
  • 周末全家去公园野餐(林悦承诺“不带教案,只带零食”)。

​效果​​:丈夫反馈:“她现在会和我分享学生的趣事,而不是‘又漏了一个人’。”林悦说:“他的支持,让我敢‘松开手’了。”

​阶段四:自我赋能——把“强迫能量”转化为“教育热情”​

当林悦不再被强迫束缚,咨询师引导她将“过度关注”转化为“教育创新”:

  • ​班级管理优化​​:设立“安全小卫士”岗位(由学生轮流负责放学检查),林悦只需抽查;
  • ​情绪传递训练​​:用“微笑点头”替代“皱眉提醒”(学生反馈“林老师笑起来,我们更想听她说话”);
  • ​自我肯定日记​​:每天记录“今天我用目光做了什么”(如“和小宇对视说‘放学开心点’”“和班长对视点头表示信任”)。

​对话片段(第13次咨询)​​:
​咨询师​​:“现在你如何看待‘强迫行为’?”
​林悦​​(翻着学生的感谢卡):“它是我的‘旧盔甲’——以前我靠它‘保护学生’,但现在我知道,真正的守护是‘让他们学会自己走’。”(指着一张卡片)“小宇今天写:‘林老师今天没数人数,我觉得她像妈妈一样信任我。’——原来‘松弛’,才是最好的守护。”

​咨询师​​:“听起来你终于‘松绑’了。”
​林悦​​(笑):“是的。昨晚我梦见和小宇他们踢毽子,没人催我‘数人数’——原来‘不做护雏妈妈’,我也能做他们的‘悦姐’。”


​四、咨询效果与后续跟踪​

经过15次咨询(每周2次,持续7.5周),林悦的症状基本消除:

  • ​行为层面​​:强迫行为频率降低75%(日均检查次数从20次降至5次),睡前不再反复回忆学生,能23:00前入睡;
  • ​认知层面​​:形成“守护=放手+信任”新信念,能区分“责任”与“控制”,焦虑值稳定在2-3分;
  • ​社会功能​​:工作效率提升50%(教案被评为“校级优秀”),家庭关系缓和(丈夫说“她终于变回‘爱笑的悦姐’了”),学生评价:“林老师现在像朋友,我们更喜欢她了。”

​结束访谈时,林悦说​​:“以前我觉得‘强迫’是‘我的错’,现在才明白,它是‘我太想做好’的证据——只是这种方式,让我和学生都累了。当我学会‘松开手’,才发现,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时刻盯着’,而是‘彼此信任’。”


​案例总结​

强迫症的核心,是个体将“对责任的过度承担”内化为“强迫行为”,用“过度控制”缓解焦虑,却割裂了与生活的真实连接。咨询的关键在于:

  1. ​责任边界重建​​:打破“完美守护=责任”的错误联结,还原“责任=用心+信任”的本质;
  2. ​叙事外化​​:通过“故事接龙”将“救赎者”身份转化为“成长者”身份,削弱强迫行为的强化机制;
  3. ​家庭支持​​:通过伴侣参与重建“被理解的守护者”角色,降低焦虑的“燃料”;
  4. ​功能转化​​:将“强迫能量”转化为“教育创新”,帮助个体在“松弛”与“责任”间找到平衡。

正如林悦在咨询总结中写的:“强迫像一件过重的盔甲,我曾以为它是‘保护我的盾’,后来才发现——放下它,我才能真正和学生一起奔跑。”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