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强迫症 > 强迫症案例

必须按照固定顺序穿戴运动装备

时间:2025-06-09 16:33:49  来源:  作者:

 

23 岁的短跑运动员陈阳,曾在省级比赛中屡获佳绩,然而近一年来,他却被莫名的强迫行为困扰,训练成绩直线下滑,无奈之下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初见时,陈阳不停活动手腕,眼神中满是焦虑与困惑,向咨询师诉说着自己难以控制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痛苦。
陈阳的强迫症状主要体现在训练和比赛前后。每次训练前,他必须按照固定顺序穿戴运动装备:先穿左脚袜子,再穿右脚袜子,接着是左脚运动鞋,最后是右脚运动鞋,且每一步都要重复三次。穿戴完毕后,他会反复检查鞋带是否系紧,哪怕已经确认过多次,仍会不放心地再次检查,整个准备过程要耗费大量时间。在热身环节,他也有一套固定流程,绕操场慢跑的圈数、每个拉伸动作的时长和次数都必须精准无误,一旦被打断或出现偏差,就会感到极度不安,必须重新开始。比赛时,这种症状更为严重,甚至会影响起跑反应时间。这些强迫行为不仅打乱了正常的训练节奏,也让他在赛场上难以发挥出真实水平,这让一直以成绩为傲的陈阳陷入了自我否定与焦虑之中。
深入交流后,咨询师发现陈阳的强迫症与他所面临的竞技压力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竞争对手越来越强,陈阳渴望保持优势、获得更好的成绩,以证明自己的实力。在他看来,训练和比赛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因此不自觉地通过重复行为和严格的流程来寻求一种 “掌控感”,试图借此减少不确定因素,保障自己的表现。同时,陈阳的成长环境中,父母一直以高标准要求他,从小就灌输 “只有做到极致才能成功” 的观念,这也加剧了他对自身的苛刻要求。
针对陈阳的情况,咨询师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陈阳认识到他对训练和比赛细节的过度担忧是不合理的,引导他接受竞技体育中存在不确定性是常态,过度的强迫行为反而会干扰正常发挥。通过列举实际案例,让他明白很多优秀运动员并非依靠完美的准备细节获胜,而是凭借稳定的心态和扎实的实力。同时,采用暴露与反应预防疗法,逐步减少他的强迫行为,在他因改变习惯而焦虑时,教授放松训练和正念冥想技巧,帮助他缓解紧张情绪。此外,还鼓励陈阳与教练、队友沟通,分享自己的困扰,获得更多支持。
经过持续九个月的心理咨询与调整,陈阳的强迫症状明显改善。他不再执着于训练装备的穿戴顺序和检查次数,热身流程也变得更加灵活自然。在一次重要比赛中,陈阳放下了心理负担,凭借良好的状态和训练成果,重新站上了领奖台。陈阳激动地表示,心理咨询让他摆脱了强迫症的阴影,找回了对运动的热爱和自信,以更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