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强迫症 > 强迫症案例

控制不住担心高考

时间:2025-06-09 15:38:32  来源:  作者:

​案例:与“考试恐惧”和解的60天——林浩的高考焦虑干预记录​


​一、咨客基本信息与主诉​

​姓名​​:林浩(化名),男,18岁,某省重点高中高三学生。
​主诉​​:“我控制不住担心高考,每天要检查复习笔记10遍,反复确认错题本有没有漏题,连睡觉前都要在脑子里过一遍公式。上周因为失眠,早自习迟到被老师批评;妈妈说我‘像被吓破了胆的兔子’,我躲在被子里哭——我真的不想这样,但我停不下来。”

​现病史​​:
林浩的症状始于2023年11月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起因是数学考试时,他因“过度检查”漏做最后一道大题(实际是计算错误),最终只考了112分(班级平均分125分)。尽管老师安慰他“失误是正常的”,他却开始陷入“考不好=人生失败”的恐惧:

  • ​行为层面​​:每天花2小时复习(实际有效学习时间仅30分钟),其中1小时用于反复检查笔记(用不同颜色笔标注“已看”“已懂”);错题本按“易错类型”“高频考点”分类,每道题抄3遍;睡前必须默背公式(从三角函数到立体几何),否则会失眠(近1个月平均睡眠5小时);
  • ​认知层面​​:坚信“高考=命运转折点”“考砸了就全完了”;若某次“没检查够”(如漏看一道选择题),必须立刻重写一遍错题,否则会反复回想“刚才是不是错了?”;
  • ​情绪层面​​:伴随强烈的恐慌(焦虑值自评8-9分/10分),复习时会手抖、冒冷汗,甚至出现“大脑空白”(如背公式时突然忘记);
  • ​社会功能​​:因失眠上课走神3次被老师点名,小组讨论总因“担心考不好”不敢发言,父母因他“过度焦虑”争吵2次(父亲说“别把自己逼疯了”,母亲说“你现在苦点以后就轻松了”)。

​核心矛盾​​:林浩渴望“考上理想大学”,却被“必须完美”的执念困在“过度准备-恐惧失误”的恶性循环里。


​二、首次访谈:错题本里的“命运密码”​

咨询室的窗台上摆着一盆绿萝,林浩抱着错题本坐在沙发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本子边缘的折痕,眼神始终盯着“立体几何”章节的错题。

​林浩​​(声音发颤):“我从小就怕考试,小学考砸了会被骂,初中考砸了会被比较。但高三不一样——这次考不好,可能连一本都上不了。”(低头翻错题本)“你看,这道题我抄了3遍,还是错了;那道公式我背了10遍,今天又忘了……”(抬头,眼睛泛红)“上周五我做了套模拟卷,最后一道题卡了10分钟,我当时就想‘完了,高考肯定考砸’。”

​咨询师​​(指着错题本上的红笔批注):“你把每道题都当成了‘命运判决书’,一定花了很多心思。”
林浩(苦笑):“不然呢?老师说‘高考一分压千人’,妈妈说‘你现在多流汗,以后少流泪’。可我现在越学越慌——昨天背公式时,我突然大脑一片空白,差点哭出来。”

​咨询师​​(共情):“那种‘学了就忘、越学越怕’的感觉,像心里有块大石头在压,对吗?如果现在让你放下‘必须考好’的念头,你会害怕什么?”
林浩(沉默片刻):“怕……怕对不起爸妈。他们每天早起给我做早饭,周末送我去补习班,要是我考砸了,他们会多失望?”(手指绞着衣角)“其实我知道他们爱我,但就是控制不住想‘如果考不好,他们会不会觉得我不够努力’。”

​关键点提炼​​:林浩的高考焦虑源于“考砸=辜负期待=人生失败”的错误认知(失误=自我否定),强迫行为(反复检查、过度复习)暂时缓解焦虑,却强化了“我必须完美”的执念,形成“越怕考不好越学不进,越学不进越怕考不好”的恶性循环。


​三、干预阶段:拆解“命运密码”,重建“成长视角”​

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接纳(MBCT)​​,分三阶段帮助林浩与“考试恐惧”和解。

​阶段一:认知重构——给“必须完美”松绑​

林浩的核心信念是“考砸=人生失败”,咨询师通过“现实检验”打破这一逻辑:

​步骤1:记录“焦虑-结果”事件​
林浩连续7天记录每次“因担心考砸而焦虑”的场景及实际结果:

  • 场景1:周二背公式时漏背1个,他重背3遍,结果考试时公式题全对;
  • 场景2:周四检查错题本漏看1题,他重写一遍,结果周测时类似题错了(因公式记错);
  • 场景3:周六模拟考卡题10分钟,他以为“完了”,结果总分比上次高15分(因其他题答得好)。

​步骤2:量化“焦虑的成本”与“收益”​
咨询师引导林浩对比:“为‘不出错’花了多少时间?带来的‘安全感’实际保护了你吗?”
林浩(翻记录):“每天多花1小时检查,可考试还是会错;模拟考卡题反而让我学会了分配时间——原来‘不出错’不是最重要的,‘会调整’才重要。”(低头)“其实我以前也这么想过,只是被‘考砸=失败’的想法困住了。”

​步骤3:重新定义“高考”​
咨询师问:“如果‘高考’不是‘命运转折点’,而是‘成长的一次检验’,你会怎么看待?”
林浩(眼睛发亮):“比如高考是‘高中三年的总结’,考好了说明我学扎实了,考砸了说明我有薄弱点——但它不是‘人生的终点’,大学还有4年,工作后还有几十年!”(笑)“其实我爸妈也说过‘尽力就好’,只是我没听进去。”

​效果​​:林浩的复习时间从每天2小时降至1.5小时(有效学习时间提升至45分钟),焦虑值降至5-6分。

​阶段二:暴露与反应预防(ERP)——让“失误”自然发生​

暴露练习的目标是让林浩“在不追求完美的情况下,体验焦虑并学会耐受”。咨询师设计了渐进式任务:

​任务1:“1次不检查”挑战​​(第5次咨询)

  • 目标:做完一套数学卷后,不检查直接交,记录“没检查”的情绪变化。
  • 过程:林浩盯着试卷最后一题,手指悬在“交卷”键上不敢点。他小声说:“万一错了呢?”咨询师回应:“你做了3遍练习,这题思路是对的,现在交卷也不迟。”他硬着头皮提交,结果老师批改后说“计算失误,扣2分”——焦虑值从8分降到4分。

​任务2:“无完美”模拟考​​(第8次咨询)

  • 目标:参加班级模拟考时,允许自己“错3题”,专注完成所有题目。
  • 过程:林浩坐在考场里,手痒想检查,他用便签纸贴在桌上提醒自己:“完成比完美重要。”考试中,他遇到卡题时深呼吸,跳过后再回头思考。最终他错2题(比上次少1题),但总分提高了20分。交卷后,他说:“原来‘不追求完美’,反而能发挥更好!”焦虑值稳定在3-4分。

​效果​​:林浩的检查频率降至每天0.5小时,焦虑值稳定在3-4分。

​阶段三:接纳与转化——把“恐惧”变成“成长的燃料”​

当林浩不再被“必须完美”绑架后,咨询师引导他重新定义“焦虑”的意义,将其从“威胁信号”转化为“成长动力”。

​对话片段(第12次咨询)​​:
​咨询师​​:“现在你还会因为‘可能考砸’而失眠吗?”
​林浩​​(笑着展示错题本):“不会啦!我把错题本换成了‘进步本’,记录‘今天比昨天多会了1个公式’‘模拟考多对了2题’——原来‘不完美’的我,也在慢慢变好。”(滑动屏幕)“上周我和爸妈聊了,他们说‘我们爱你,不是因为你考多少分’。”

​咨询师​​:“听起来‘高考’不再是枷锁,而是你认识自己的机会了。”
​林浩​​(点头):“是啊。昨天我做了套英语卷,最后一篇阅读很难,我没慌,慢慢分析——结果错了2题,但老师夸我‘阅读策略进步了’。原来‘接受不完美’,反而能更专注。”


​四、咨询效果与后续跟踪​

经过15次咨询(每周2次,持续8周),林浩的症状显著改善:

  • ​行为层面​​:复习时间控制在每天1.5小时内(有效学习时间提升至60%),模拟考错题数从10题降至5题;
  • ​认知层面​​:能客观看待“考试失误”(“是学习漏洞,不是自我否定”),焦虑值稳定在2-3分;
  • ​社会功能​​:恢复全勤上课,课堂发言次数增加(因不再害怕“说错”),与父母关系融洽(常一起散步聊天)。

​结束访谈时,林浩说​​:“以前我总觉得‘考砸=人生完蛋’,现在才明白,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小站。当我学会和‘恐惧’共处,反而看清了——真正重要的不是‘考多少分’,而是‘我有没有尽力’。”


​案例总结​

高考焦虑的核心,是个体将“自我价值”异化为“考试分数”的错误认知(失误=自我否定),强迫行为(反复检查、过度准备)暂时缓解焦虑,却让成长失去了弹性。咨询的关键在于:

  1. ​打破“完美考试”的执念​​:用“成长检验”替代“命运转折点”,降低对结果的过度控制;
  2. ​暴露与接纳​​:通过行为实验让患者体验“失误”的可控性,逐步降低焦虑敏感度;
  3. ​重构“考试”的意义​​:将强迫行为转化为“自我觉察的工具”,赋予其积极价值。

正如林浩在咨询笔记中写的:“高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我学会松开‘必须完美’的手,反而握住了更珍贵的东西:面对挑战的勇气,和不断成长的自己。”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