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虚假的掌控感 |
时间:2025-06-09 15:33:30 来源: 作者: |
15 岁的赵宇是一名初三学生,在父母的陪同下走进咨询室时,他始终低着头,不愿与咨询师对视。父母满脸愁容地向咨询师讲述,原本成绩优异的赵宇,最近半年成绩一落千丈,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而这一切都与他突然出现的强迫症状密切相关。 赵宇的强迫症状十分特殊且影响学习生活。在学习时,他会对书本上的文字产生奇怪的 “仪式感”,比如看到某个段落,必须用手指按特定顺序在每个字上点三下,否则就会觉得浑身难受,认为自己无法理解这段内容。做数学题时,每写完一道题,他都要把草稿纸按照某种规则对折三次,再重新检查一遍,即便已经确认无误,还是忍不住反复查看。在生活中,他走路时必须沿着地砖的缝隙走,一旦不小心踩出缝隙,就会原路返回重新走,这导致他每天上学都要比同学多花费一倍的时间,还经常迟到。这些强迫行为让他在学习上耗费了大量精力,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大幅下降。 随着咨询的推进,咨询师发现赵宇的家庭环境对他影响深远。赵宇的父母都是公务员,对他的学习成绩极为看重,从小就给他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要求他每次考试都必须进入年级前十。进入初三后,面对中考的巨大压力,父母对他的要求更甚,每天除了学习,几乎不允许他做任何其他事情。长期处于这种高压且缺乏情感支持的环境中,赵宇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不断累积,最终通过强迫行为来寻求一种虚假的 “掌控感”,试图以此缓解内心的压力。 针对赵宇的情况,咨询师采用家庭治疗与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与赵宇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意识到自身教育方式的问题,引导他们降低对赵宇成绩的过度要求,给予赵宇更多情感关怀和自主空间,改善家庭氛围。另一方面,帮助赵宇识别自己的强迫思维和行为模式,让他明白这些行为并不能真正帮助他缓解压力和提高成绩。通过系统脱敏法,逐步减少他的强迫行为,例如先让他在小范围内尝试不遵循 “仪式感” 完成学习任务,在他焦虑时,教授他放松技巧来应对。 经过半年的心理咨询与家庭配合治疗,赵宇的强迫症状明显改善。他不再执着于那些奇怪的 “仪式”,能够专注地学习,成绩也逐步回升。同时,赵宇与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脸上也重新有了笑容,开始积极地面对中考和未来的生活。 |
|
|
推荐资讯 |
栏目热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