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强迫症 > 强迫症案例

反复核对引发的强迫症

时间:2025-05-31 12:43:32  来源:  作者:

学术研究压力引发的强迫症心理咨询案例

一、来访者基本信息


沈研(化名),29 岁,男性,某高校物理学专业博士三年级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父母务农,全家省吃俭用供其读书。性格内向、好强,对自己要求极高,因毕业论文撰写压力,近半年出现强迫症状,严重影响研究进度与身心健康,在导师建议下寻求心理咨询。

二、主诉与现病史


沈研满脸憔悴,声音充满疲惫与焦虑:“我现在写论文快把自己逼疯了。每引用一篇文献,都要反复核对十几遍,从作者名字、发表年份到具体数据,生怕出错。论文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公式,我都要改无数次,总觉得不够完美。现在离毕业时间越来越近,可论文进度却停滞不前,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沈研的强迫行为严重阻碍进度。进行文献综述时,他对引用的每篇文献都要进行 “地毯式” 核查。不仅要在图书馆数据库、学术搜索引擎中反复确认文献的基本信息,还会追溯文献中引用的参考文献,确保整个引用链条准确无误。有一次引用一篇国外核心期刊论文,他为了核实其中一个实验数据,不仅联系了论文作者(邮件沟通数次),还尝试重复论文中的部分计算过程,花费了整整三天时间,而该数据在论文中仅为辅助说明。
论文内容修改环节,沈研的强迫表现更为突出。一个普通的段落,他会从逻辑结构、语言表达、专业术语运用等多个角度反复推敲。为了调整一个句子的语序,他能列出七八种不同版本进行对比,即便修改后的句子与原文差异极小。对于论文中的物理公式,他更是严谨到近乎苛刻,不仅要检查公式推导过程的每一步,还会用不同的计算软件进行验证,甚至为了确认一个常数的取值精度,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原本预计三个月完成的论文初稿,在他的反复修改下,半年过去仍未成型。
日常生活中,沈研的强迫思维也不断蔓延。走在路上,看到与专业相关的事物(如建筑结构、电子设备),他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论文内容,陷入对某个理论或公式的思考与质疑中。吃饭、睡觉时,脑海里也时常浮现论文的修改方案,导致睡眠质量极差,白天精神恍惚,学习效率进一步降低。长期的压力和强迫行为,让他变得脾气暴躁,与同学、导师的沟通也出现障碍。

三、既往史与个人成长史


沈研自幼学习成绩优异,是村里唯一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大学期间,他凭借刻苦努力获得保研资格,后又顺利攻读博士学位。在学术道路上,他一直以 “严谨治学” 要求自己,每次发表论文、完成课题都力求完美。然而,随着博士毕业时间临近,面临论文发表数量、质量的双重压力,加之家庭经济负担带来的心理压力,他对论文撰写的焦虑逐渐演变成强迫症状。

四、心理评估与诊断


咨询师与沈研交谈时,发现他神情紧张,说话语速快且逻辑复杂,频繁使用专业术语解释自己的症状。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耶鲁 - 布朗强迫量表(Y - BOC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结果显示,沈研在强迫症状、焦虑、抑郁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Y - BOCS 评分表明其强迫症状达到中度水平。结合 DSM - 5 的诊断标准,综合判断沈研患有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性文献核查与论文内容修改行为,同时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

五、咨询目标

  1. 短期目标:缓解沈研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减少强迫性文献核查与内容修改行为的频率,推动论文撰写进度。
  1. 长期目标:帮助沈研调整对学术研究的过度完美主义认知,提升心理抗压能力,建立健康的学术研究心态与生活方式。

六、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关系与评估诊断(第 1 - 2 次咨询)


首次咨询,咨询师以尊重、理解的态度倾听沈研的倾诉,通过共情建立信任关系,详细了解他的症状表现、学术研究压力源、家庭背景及成长经历。第二次咨询时,运用专业测评工具进行系统评估,明确诊断结果,并向沈研解释强迫症与学术压力的关联,让他认识到症状可通过科学干预改善,增强治疗信心。

第二阶段:认知行为干预与时间管理(第 3 - 8 次咨询)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结合时间管理训练。运用 CBT 帮助沈研识别和挑战不合理信念,如 “论文必须毫无瑕疵才能发表”“任何小错误都会导致学术生涯失败”,引导他分析这些想法的绝对化和片面性。结合学术研究的实际情况,让他明白在合理范围内的严谨即可,过度追求完美反而会阻碍研究进展。
在行为干预方面,运用暴露与反应阻止(ERP)技术,制定减少重复核查和修改行为的计划。例如,将文献核查次数限制在 2 - 3 次,论文段落修改不超过 3 个版本,当出现强迫性重复行为冲动时,指导他进行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训练。同时,引入番茄工作法,帮助他合理规划论文撰写时间,设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鼓励沈研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与同学、导师进行更多沟通,拓宽研究思路,缓解孤独研究带来的心理压力。

第三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第 9 - 10 次咨询)


咨询后期,与沈研共同回顾治疗过程,总结进步成果,强化新建立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帮助他制定应对未来学术压力和强迫症状复发的预案,鼓励他保持积极心态,在追求学术严谨的同时学会适度放松。最后,结束咨询,表达对他顺利完成学业的信心与祝福。

七、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 10 次咨询,沈研的强迫症状明显改善。文献核查和论文内容修改次数减少约 60%,论文撰写进度加快,顺利完成初稿。焦虑和抑郁情绪显著缓解,睡眠质量提高,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学术研究。通过再次进行 Y - BOCS 测评,其评分显著降低,强迫症状严重程度从 “中度” 下降到 “轻度”。沈研自述对学术研究有了更理性的认知,与同学、导师的关系也得到改善,对顺利毕业充满信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