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强迫症 > 强迫症案例

活在担惊受怕中,总担心孩子会遇到危险

时间:2025-05-31 11:21:01  来源:  作者:

亲子教育压力引发的强迫症心理咨询案例

一、来访者基本信息


李雯(化名),35 岁,全职妈妈,育有一子(6 岁,就读幼儿园大班)。丈夫是企业高管,长期出差。性格本就谨慎细致,在育儿过程中逐渐出现强迫症状,近半年症状加重,影响家庭生活,主动寻求心理咨询。

二、主诉与现病史


李雯神情焦虑,语速急促地向咨询师倾诉:“我每天都活在担惊受怕中,总担心孩子会遇到危险。送他去幼儿园前,我要把他的书包、衣物检查十几遍,确认水杯没漏水、衣服扣子没松动;孩子在幼儿园时,我每隔一小时就要刷新班级群,生怕错过老师发的任何消息;接孩子回家后,还要检查他的身体,看有没有受伤,问他在幼儿园的所有细节,不说清楚我就睡不着觉。我知道这样不对,可控制不住自己。”
在送孩子上学环节,李雯的强迫行为十分耗时。每天清晨,她会提前两小时起床,为孩子准备衣物。每件衣服都要反复检查有无破损、线头,担心刮伤孩子皮肤;给孩子穿鞋时,要调整鞋带松紧度至少三次,确保既不会勒脚又不会脱落。整理书包时,不仅要核对书本、文具是否齐全,还要将物品按固定顺序摆放 —— 课本放在最内层,彩笔放在右侧夹层,水杯必须倒扣放置,防止漏水。即便完成所有检查,临出门前仍会折返,再次确认书包拉链是否拉好、钥匙是否带齐。有次因过度检查,导致孩子上学迟到,被老师委婉提醒,这让她更加焦虑。
孩子在幼儿园期间,李雯几乎时刻守着手机。班级群里老师发布的任何消息,哪怕只是一张活动照片,她都要放大仔细查看,寻找自家孩子的身影,确认孩子状态是否正常。若超过一小时群里没有新动态,她就会坐立不安,忍不住私信老师询问孩子情况。有次老师因忙于教学未及时回复,她心急如焚,直接赶到幼儿园查看,引发老师和其他家长的不满。
接孩子回家后,李雯会开启新一轮检查。她会让孩子站在明亮处,从头到脚检查身体,查看有无淤青、划痕;详细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饮食、活动、与小朋友的相处情况,要求孩子描述每个细节,若孩子回答模糊或不耐烦,她就会反复追问,甚至产生孩子 “隐瞒问题” 的怀疑。这些行为让孩子感到压抑,开始抗拒与她交流,丈夫也因她的过度焦虑和控制欲与她频繁争吵。

三、既往史与个人成长史


李雯成长于单亲家庭,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母亲性格敏感多疑,从小对她的安全问题格外重视,常告诫她 “外面到处都是危险”,这使她内心缺乏安全感。大学毕业后,李雯结识丈夫并组建家庭,将全部精力投入育儿。一次偶然在新闻中看到儿童在幼儿园受伤的报道,联想到自己孩子,从此陷入对孩子安全的过度担忧,强迫症状逐渐显现并恶化。

四、心理评估与诊断


咨询师与李雯交谈时,发现她神情紧绷,频繁查看手机,提及孩子时情绪波动明显。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耶鲁 - 布朗强迫量表(Y - BOCS)和育儿压力指数(PSI)测评,结果显示,李雯在强迫症状、焦虑、抑郁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Y - BOCS 评分表明其强迫症状达到中度水平,同时存在较高的育儿压力。结合 DSM - 5 的诊断标准,综合判断李雯患有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对孩子安全的强迫性检查与担忧行为,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

五、咨询目标

  1. 短期目标:缓解李雯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减少对孩子的过度检查行为,改善亲子沟通与家庭关系。
  1. 长期目标:帮助李雯处理童年安全感缺失的问题,建立合理的育儿认知,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实现健康的亲子互动模式。

六、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关系与评估诊断(第 1 - 2 次咨询)


首次咨询,咨询师以温暖、耐心的态度倾听李雯的倾诉,给予充分共情,让她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逐步建立信任关系。详细了解她的症状表现、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信息。第二次咨询时,运用专业测评工具明确诊断结果,向李雯解释强迫症与育儿压力的关联,说明症状可通过系统治疗改善,增强她的治疗信心。

第二阶段:认知行为干预与家庭支持(第 3 - 8 次咨询)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家庭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运用 CBT 帮助李雯识别和挑战不合理信念,如 “孩子随时会遇到危险”“不全面检查就会出大事”,引导她分析这些想法的夸大性和不合理性,结合孩子日常安全的实际情况,让她认识到过度担忧并无必要。
在行为干预方面,运用暴露与反应阻止(ERP)技术,制定逐步减少检查行为的计划。例如,将上学前的检查次数从 10 次减少到 5 次,当出现强烈检查冲动时,指导她进行深呼吸、正念冥想等放松训练,缓解焦虑。同时,开展家庭治疗,与李雯丈夫沟通,让他理解妻子的症状,给予更多情感支持,并共同制定家庭规则,明确双方在育儿中的分工,减少李雯的心理负担。鼓励李雯逐步放手,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空间,改善亲子关系。

第三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第 9 - 10 次咨询)


咨询后期,与李雯一起回顾整个治疗过程,总结取得的进步,强化新建立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帮助她制定应对未来育儿压力和强迫症状复发的预案,鼓励她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如瑜伽、绘画,丰富生活,转移注意力。最后,结束咨询,表达对她恢复健康家庭生活的信心与祝福。

七、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 10 次咨询,李雯的强迫症状明显改善。对孩子的检查行为频率减少约 70%,送孩子上学时间恢复正常,不再频繁查看班级群消息和追问孩子细节。焦虑和抑郁情绪显著缓解,能够以平和心态面对育儿问题。通过再次进行 Y - BOCS 测评,其评分显著降低,强迫症状严重程度从 “中度” 下降到 “轻度”。李雯自述家庭氛围更加和谐,孩子愿意主动分享幼儿园生活,她也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