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首页
心理咨询
强迫症
焦虑症
婚姻
社交恐惧症
家庭关系
抑郁症
精神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强迫症
>
强迫症案例
担心周围的声音会吓到自己
时间:2025-05-13 17:47:51 来源: 作者:
心理咨询者主诉: 预期性焦虑,对突然的声音刺激过度警觉和恐惧,难以控制思维,担心被惊吓并产生一系列躯体和心理反应,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
现病史: 来访者自述高中时期,同桌突然的咳嗽声惊吓到自己,自此开始担心同桌下一秒再次咳嗽并再次被吓,逐渐发展成对周围环境中任何突然声音的过度警觉和恐惧。这种恐惧和警惕已成为一种习惯,难以控制。来访者表示,越是担心被吓到,越容易感到恐惧,从而形成“恐惧-警觉-更恐惧”的死循环。
来访者描述: “高中的时候,同桌的突然咳嗽声惊了我一下,我感觉他下一秒还要咳嗽,我还会被吓一下,所以就恐惧警惕了起来,然后就一直这样想,现在成了习惯。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维。觉得周围的一切突然的声音都能吓到自己,很恐惧。一直想摆脱却摆脱不掉。现在又觉得一直这样恐惧警惕会更容易受到惊吓,于是就更恐惧,形成了死循环。想象自己被吓,心脏会受到伤害,神经会受到冲击。我自己也经常查资料,看惊吓的危害,越查越害怕。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人会被突然的刺激吓到,但自己却没有关注这个刺激。没有关注刺激却被吓了一跳。像我这种情况该用什么方法走出来,我不想就这样碌碌无为,整日焦虑。”
心理评估: 根据来访者的描述,初步评估其可能患有预期性焦虑,并伴有强迫思维的特征。其核心症状为:
预期焦虑: 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惊吓事件过度担忧和恐惧。
过度警觉: 对周围环境中的突然声音刺激高度敏感和警惕。
强迫思维: 难以控制地反复思考被惊吓的可能性及其后果。
恶性循环: 恐惧和警觉相互强化,形成恶性循环。
躯体化症状: (推测) 可能伴有心慌、紧张、失眠等躯体化症状。
初步诊断: 预期强迫症 (需进一步评估和确认)。
诊断依据: 来访者表现出的症状符合预期强迫症的特征,包括对特定事件的过度担忧、难以控制的强迫思维、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和回避行为。
既往史: (原文未提供,需进一步了解) 询问来访者是否有其他心理或精神疾病史,以及是否有类似的焦虑或强迫症状的经历。
家族史: (原文未提供,需进一步了解) 询问来访者家族中是否有焦虑症、强迫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病史。
社会支持系统: (原文未提供,需进一步了解) 评估来访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同学/同事等。
咨询目标:
短期目标: 缓解来访者的焦虑情绪,降低其对突然声音刺激的过度警觉和恐惧。
长期目标: 帮助来访者识别和改变导致预期焦虑和强迫思维的功能不良认知模式,建立更健康的应对机制,最终摆脱预期强迫症的困扰。
咨询方案: (根据心理咨询师夏伟的建议)
咨询取向: 认知行为疗法 (CBT) 。
具体方法: 针对预期强迫症的暴露疗法和认知重构技术。
咨询频率和时长: 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体化的咨询计划。
咨询师分析: (根据心理咨询师夏伟的分析)
来访者的情况是典型的预期强迫症,其核心问题是习惯性地害怕和担心,这种持续的担心和关注反而强化了恐惧,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咨询的关键在于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这种“怕出来的神经症”的机制,并通过针对性的心理咨询,逐步克服对惊吓的恐惧和害怕。
下一步计划:
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营造安全、信任的咨询环境。
进一步收集来访者的详细信息,包括成长经历、生活事件、症状发展过程等,完善心理评估。
向来访者解释预期强迫症的特点和形成机制,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
制定具体的咨询方案,并与来访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和方法。
开始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包括暴露疗法和认知重构技术,帮助来访者逐步克服恐惧和焦虑。
备注: 本案例报告仅供参考,实际咨询过程需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心理咨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站内搜索:
新闻
下载
图库
FLASH
电影
商品
文章
分类信息
高级搜索
网站首页
|
从深渊到释放爱与光:心理咨询师夏伟的生命重建之路
|
性格重塑
|
全息系统心理咨询
|
心理成长
|
心理咨询师夏伟
|
咨客反馈
|
咨询流程
|
WAP
微信362890071
鄂ICP备2022012149号-1
电话18163542930
QQ362890071
2004年开始二十年面询电话咨询工作,咨询经验上万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