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 Feed 
  • [繁体中文]
  • 首页
  • 心理咨询
  • 强迫症
  • 抑郁症
  • 社交恐惧
  • 焦虑症
  • 神经症
  • 图片
  • 心理学
  • 心理学家
  • 心理治疗
  • 人格障碍
  • 家庭治疗
  • 爱情婚姻
  • 精神分析
  • 心语专栏
  • 心语简介
  • 咨询流程
  • 咨询范围
  • 咨费表
  • 彻底治疗
  • 治疗反馈
  • 家庭治疗首页 | 结构式 | 系统式 | 萨提亚 | 心理整合 | 家庭关系 | 家庭人格 | 专题 | 留言本 | 搜索
  • 当前位置:家庭治疗首页 >> 家庭关系 >>
  • 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为何家会伤人 (2)
  •  2008-03-31 16:54:08  作者:华人心理咨询网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0条
  •  文字大小:【大】【中】【小】 评分等级:0
  • 直保持着平衡,但很多孩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们最终成了包办型溺爱的牺牲品。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在他的著作《父母手记:教育好孩子的101种方法》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母亲为她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了?
      夫人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打碎了一只碗,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了?夫人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你嫌他笨手笨脚了,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为他谋得了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位。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
      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
      夫人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追星:幻想更“全知全能”的新“父母”
      本文一开始提到的追星的林娟,很可能就是包办型溺爱的牺牲品。她可能在学校或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挫折,自己不能解决,而父母也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帮她解决。于是,她就躲在幻想和白日梦中,以逃避探索世界的乐趣、责任与挫折。
      心理咨询师说,0~2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安全感,2~4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他们的自主能力。但可惜的是,许多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他们习惯了0~2岁时为孩子解决一切问题的习惯,现在也为孩子包办一切。譬如,孩子要去拿一个10米外的玩具,他们不忍看着孩子蹒跚、缓慢而笨拙地行走,于是自己大步流星走过去,把玩具拿来递给孩子。看起来,他们做了件爱孩子的好事,但实际上,他们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
      华莱士将溺爱称为是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他描绘说:
      “这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辛辛苦苦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
      2~4岁期间,对孩子来讲,父母仿佛是全知全能的,孩子有什么需要,他们仿佛都可以轻松满足。但是,对于16岁的女孩,她的需要,父母就很难再满足了。父母不能替她学习,不能替她处理班级的人际关系,也不能替她发展创新能力……这个时候,受惯溺爱的女孩就会惊恐地发现,原来有太多的问题她不能处理。于是,她陷入无法面对的自卑。这个时候,她可能就会幻想一个更“全知全能”的新“父母”,期望他能溺爱自己,并化解她现在的所有生活难题,就像原来的父母在2~4岁时帮她化解一切难题一样。
      这,可能是林娟迷恋刘德华12年的心理机制。

      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1)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不止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实际上,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常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寻找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结果就是,他们迷失了自己。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埃文斯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一位女士贝蒂和她的女儿苏茜,一起走了进来。女儿7岁左右。
      他们看着玻璃柜台下的各种冰淇淋。“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贝蒂说。
      在这段对话过程中,妈妈一直试图否认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判断,而试图将她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她这样做,无疑是在告诉女儿,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是错的。她所谓“倔”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才知道,但你居然不承认。
      妈妈这样做,其实是在将她自己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女儿头上。看起来,她是在溺爱女儿——让她吃冰淇淋,实际上,她对女儿的真实存在视而不见。
      有谁能比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荣伟玲说,她也是这样对待同事的儿子的,她虽然问过他喜欢吃什么,但每次买糕点的时候,她还是倾向于买了自己喜欢吃的。至于带女儿逛糖果店、糕点店的那种憧憬,更是典型的投射心理——看着虚构的女儿吃妈妈喜欢的糕点和糖果,妈妈满足了,实际这个虚构的女儿就是荣伟玲的“内在的小孩” ,也就是她自己。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实施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文文的案例证实了这一点。
      在冰淇淋的例子中,女儿一直在坚持自己,她之所以能这样做,很可能是她身边有一个人,可能是爸爸,也可能是其他重要的亲人,能看到并接受她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鼓励她坚持自己的判断。否则,她早早就放弃了真实的自我,接受妈妈给她的安排了,也就是,放弃香草冰淇淋,而选择妈妈想要的巧克力冰淇淋。
      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却要被别人说成是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很荒唐吗?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然而,在习惯了包办型溺爱的父母看来,他们才知道孩子的感受是什么,而孩子自己却不知道。譬如,妈妈坚持让女儿学了10年钢琴。但是,上高中后女儿放弃了,不再弹钢琴了,而且告诉妈妈,她不喜欢弹钢琴,也不喜欢她的老师。
      但这个妈妈却认为,女儿肯定喜欢弹钢琴,要不怎么能弹10年呢。而且,她也一定喜欢老师,要不老师凭什么喜欢她。
      这是很多家庭一个习惯性的悖论: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别人都知道你是谁,而你自己却不知道你是谁。
      真爱与溺爱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0~2岁期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2~4岁期间,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与真爱对应的是溺爱。这看似是自我牺牲的爱,其实是懒惰的爱。0~2岁期间,父母以孩子为中心,他们怎么爱都几乎不会犯错。但到了2~4岁,他们仍然这样做,甚至直到孩子成人了,他们也仍然一成不变地以这种方式去爱他。最终,这会导致毁灭性的结果。要么,溺爱下长大的孩子缺乏自我,他们只是包办式父母的简陋复制品;要么,他们的自我无限膨胀,他们的内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并最终成为别人的噩梦。
      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放纵型溺爱:最懒惰的爱

      你的儿女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产生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出生,但不是从你而来,虽然在你身边,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蔽护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你梦中也无法企及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而不是使他们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昨日流连。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发射而出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望着永恒之路上的箭靶,他会施全力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欣喜地在弓箭手中屈曲吧!因为他爱飞翔的箭,也爱稳定的弓。
      ——摘自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著作《先知》
      在上一篇文章《宠爱自己——溺爱的心理真相》中,我们讲到溺爱分两种——包办型溺爱和放纵型溺爱。包办型溺爱已够糟糕了,但与包办型溺爱相比,放纵型溺爱的危害更为严重。
      这是因为,一般来讲,包办型溺爱培养出来的孩子,尊重父母,尊重别人,也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他们只是丧失了自我。但相反,放纵型溺爱会培养出“他人的地狱”和“社会的敌人”,在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他们不尊重父母,轻视别人,也无视法律和伦理道德,他们只想肆意而为。
      可以这样讲,包办型溺爱中,父母将孩子当成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了父母僵化的复制品,而在放纵型溺爱中,父母自愿做孩子的“自我的延伸”,他们是孩子的手和脚,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挥。在放纵型溺爱的家庭中,孩子是一家之主,而父母却要惟命是从。
      这是一种颠倒的爱,是一种最为懒惰的爱,也是最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爱。

      家里是“小霸王”,校园里是“小恶魔

      放纵型溺爱会导致孩子成为“他人的地狱”,这一点早在幼儿园就已开始体现。
      一位妈妈写信说,她女儿上幼儿园中班,老被班里的一个小女孩欺负。“那个小女孩特别爱指挥人,她命令我女儿和她一起玩,我女儿不同意,她生气了就过来打我女儿。”这位妈妈焦灼地问道,“我该怎么办?她不光打我女儿,也经常打其他孩子,幼儿园的老师怎么教育都不行。”
      “基本可以断言,这样的孩子,在家里肯定是小霸王,他们指挥父母指挥惯了,到了幼儿园自然会指挥其他孩子。”广州晴朗天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分析说,“因为父母放纵型的溺爱,他们从小就习惯了让其他人围绕着自己转。”
      一些家长可能乐于看到孩子喜欢指挥别人,他们会认为这是孩子天生的领导才能。但是,这种早早就惯出来的“领导才能”因为缺乏对别人的理解,不仅会成为“别人的地狱”,也会成为自己的地狱。
      11岁的男孩阿辉,因为老在学校惹麻烦,被父母送来做心理咨询。在咨询中,心理咨询师了解到,他的爸爸妈妈以前是下乡知青,吃过很多苦。有了阿辉后,他们发誓不让儿子重复自己的苦难,不管儿子有什么要求他们都尽力满足,结果阿辉成了家里的小霸王。
      譬如,吃饭时,要是他喜欢一个菜,就会把菜霸住,不让父母吃,除非等他吃够了或吃厌了,父母才能下筷子。看电视,他要看哪个台,父母不能和他争,哪怕他去卫生间时父母临时换一下台,他都会暴跳如雷。出门时,他累了,爸爸得把他背在肩上,阿辉大了后,做爸爸的不想再这样做了,做妈妈的会立即站在孩子这一边,对他说“你就背一下吧”。
      最典型的是,阿辉喜欢蜡笔小新,他家里有上百个蜡笔小新的公仔,并且有一个同样的造型阿辉一口气买了30多个。
      爸爸问他:“你不都有了吗?还买它做什么?”
      阿辉会气鼓鼓地回答说:“你管我呢,我就是想要。”
      上幼儿园时,阿辉和前面提到的那个小女孩一样,爱指挥同学,虽然幼儿园老师提醒他爸爸妈妈要改变一下教育儿子的方式,然而他们总是无动于衷,觉得这不是问题。但上了小学后,阿辉遇到了麻烦——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倒数。
      这并不奇怪,因为阿辉习惯了别人替他解决问题,


  •  
     
  •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hrxl.cn/jiatingzhiliao/jiating_3043.html
  • [1] [2] [3] [4] [5] [6]
  • 责任编辑:华人心理咨询网
  •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 【告诉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 强迫症社交恐惧焦虑抑郁症人格障碍婚恋与性家庭创伤


网上网络即时通讯心理咨询在线联系方式 QQ:362890071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www.hrxl.cn@qq.com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工作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23:00

双休及节假日工作时间不定
  • 最新家庭治疗
  • “鸡翅”下的“熊”鹰难...
  • 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
  • 《中毒的父母》10、毕业
  • 《中毒的父母》9、同父...
  • 《中毒的父母》8、同父...
  • 《中毒的父母》7、为治...
  • 《中毒的父母》6、扮演...
  • 《中毒的父母》5、治疗...
  • 《中毒的父母》4、治疗...
  • 《中毒的父母》3、治疗...
  • 热点家庭治疗
  • 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
  • “鸡翅”下的“熊”鹰难...
  • 推荐家庭治疗
  • 相关家庭治疗

强迫症 | 抑郁症 | 焦虑症 | 社交恐惧 | 恐惧症 | 疑病症 | 惊恐发作 | 失眠症 | 人格障碍 | 性心理障碍 | 婚恋障碍 | 神经衰弱 |

电话:027-87908120  手机:13886092363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湖口金谷明珠园9-2-402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邮MSN:www.hrxl.cn@qq.com  交通:鲁巷广场站756至湖北教育学院   法律顾问:湖北瑜珈律师事务所吴健宝律师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欲转载请注明www.hrxl.cn华人心理咨询网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

千度权威签证专业机构
华人心理咨询网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  鄂ICP备06021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