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家庭关系 > 家庭教育

正面管教

时间:2025-05-30 09:47:33  来源:  作者:

第二天,麦克记住了倒垃圾,并且在吃饭时很愉快。作为他们一致遵循大家制行的计划的结果,麦克有两个多星期没忘记倒垃圾。当他又看见自己的餐盘倒扣在餐桌上时,他说了声:“哎哟。”然后,他就出去倒了垃圾,回到餐桌,把自己的餐盘翻过来,并且愉快地和全家人一起吃了晚餐。
父母很难不理睬让人厌恶的不良行为的另一个原因,是觉得他们这是在让孩子逃脱什么。他们觉得自己实际上忽视了自己应该为此做点什么的职责。如果这种不理睬的背后没有什么计划或目的的话,这种感觉可能没错。柏瑞夫妇“放过”了麦克的大发脾气(记住,事情在好转之前往往会更糟糕),但由于这是大家同意的计划的一部分,他们解决了一直唠叨的倒垃圾的问题。
碧尔太太很沮丧,因为孩子们放学回家后把书乱扔到沙发上,让她烦燥的不行。连续不断的唠叨不起任何作用。在一次家庭会议上,她告诉孩子们,她再也不想为这件事喊叫、唠叨了。她建议用一个信号来提醒大家,如果她再看见有书扔在沙发上,她就在电视机上放个枕套。孩子们都同意这个计划,并且效果奇佳。除了信号之外,妈妈再也不用介入这件事了。当孩子们看见枕套时,他们就会把自己的书收拾起来,或者提醒别人去收拾。
几个星期以后,在孩子们都去上学之后,碧尔太太想看她最喜欢的电视连续剧。她惊讶地发现电视机上有一个枕套。她往沙发上一看,看见了自己昨天晚上留在沙发上的一大包东西,她当时忙着去做晚饭,忘了收起来。
全家人都为事情的这个转变而大笑。他们喜欢这个方法,并且从那以后,孩子们想出了好几种信号作为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
瑞德老师喜欢在自己五年级的班里用无言的信号。在开学的第一天,她就把这些信号几乎做为第二语言教给了学生们。一个是让学生们给她发的信号,学生们安静地坐好,两手勾在一起放在课桌上,表示他们已经准备好听课了。当她想让学生们在上课或开会时转过身并坐下来时,她就伸出右手的食指,按照“转过身来,请坐下”的节奏,先在空中画两个小圈儿,然后作两次上下动作。她还教给学生们一个从吵闹中安静下来的信号。她先拍一下手,听见这一下拍手的每个学生都跟着拍一下手。然后,她再拍两下。这时,往往会有好几个学生听到了其他同学回应的拍手,并会加入到回应两声中来。一般拍到两下就已经足够让全班安静下来了,很少需要拍到三下。
诺伍德太太和女儿玛丽老是吵架,吵过之后又都很懊悔,很快就相互道歉。一天,她俩谈到了这个问题,决定以后吵架时看谁会先想起来把手放在胸前,作为一个“我爱你”的信号。诺伍德太太有点儿尴尬地告诉我们,往往是玛丽最先想起来。
十、给孩子提供选择
大人们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向孩子提要求,而不是给孩子提供选择。当孩子们不回应要求时,常常会回应选择,尤其是当你在给出选择之后加上一句“你来决定”的时候。给出的选择应该是尊重的,并且应着重于情形的需要。选择和责任直接相关。年龄小的孩子缺乏能力承担很多的责任,所以给他们的选择应该更加有限。年龄大的孩子有能力做出更多选择,因为他们能够为自己的选择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例如,对年龄小的孩子,你给出的选择可以是现在上床还是等五分钟后。对年龄大的孩子则可以完全让他们自己负责选择上床时间,因为他们还对自己第二天早上按时起床去上学负完全责任。
选择还直接与尊重他人并方便他人相关。对年龄小的孩子,你给出的选择可以是按时吃晚饭还是等到下次就餐时间再吃,而不能指望有谁会再去做一次饭、再打扫一次厨房。对年龄大的孩子,你则可以让他们选择是按时就餐,还是自己去做饭并把厨房收拾干净。
当给出选择时,每种选择都应该是大人能够接受的。我第一次让我3岁的孩子做选择时,是这样说的:“你现在想上床了吗?”她还不想。显然,我提供的选择超出了让她去上床的需要(我的需要和她的需要),而且其中没有包含我愿意接受的另一种选择。我等了五分钟,又让她做了一次选择:“你想穿粉红色的睡衣还是兰色的?你来决定。”她选择了兰色睡衣,并且开始穿。给出选择之后加上 “你来决定”,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被赋予了权力。它向孩子更加强调了一个事实:他们确实能有选择。
如果孩子们不想要你给出的选择,而想要别的什么呢?如果这个“别的什么”是你能够接受的,那很好。如果是不能接受的,你就说:“那不是一项选择。”然后,再重复一遍你给出的选择,以及“你来决定。”
孩子们对很多事情不能有选择,比如要不要做家庭作业。家庭作业需要完成;但你可以让孩子们选择诸如他们愿意什么时候做作业,比如放学以后马上做,晚饭前做,或者晚饭后做。

“你一……我们就……”

“你一收好你的玩具,我们就去公园。”这句话通常比下面这句话更有效,“如果你收好你的玩具,我们会去公园。”前者在孩子听来是和善而坚定的陈述,表明了在规定的条件下你愿意去做什么。后者在孩子听来(而且往往也是大人的本意)却像是对权力竞争的一个挑战。当 “你—……我们就……”不附加任何主动性时,会更有效,也就是说,你去不去公园对你无所谓。你知道孩子想去,因此是否满足去公园的条件取决于孩子。你需要接受的是,你可能会因为孩子们选择逃避收好自己的玩具,而不去公园。如果你的确打算去公园,可以试试启发式问题:“有谁想去公园吗?去之前我们应该把什么做好?”
许多老师发现“你们一准备好,我们就开始上课”这种说法很有效。他们具备了尊重自己、尊重学生、尊重情形需要的态度——这是这种方法成功的关键。“你—……”应该以一种能表达出如果条件不满足你就退出的语气说出来。然后,你就不要再去在意,要让孩子们去体验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如果你没法做到不在意,那么不论你怎么说,都会变成一场权力之争。

零花钱

零花钱可以是个很好的教育工具。当孩子们有了定期给的零花钱时,他们就能学到钱的价值——如果父母处理得当的话。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